錦屏:鉚足干勁謀振興 揚鞭奮蹄啟新程

2021年04月16日14:26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如今的錦屏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蔬菜大棚生機盎然、一片片山地果園果香四溢、一隻隻白鵝膘肥體壯……在這裡,眾多產業園拔地而起,全縣的人民正鉚足干勁,用辛勤汗水在這片秀美杉鄉大地奮力描繪著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

196個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破零”

春耕備耕時節,錦屏縣到處呈現出一片忙碌景象。

“之前,我會種什麼就種什麼,沒有計劃,更談不上家庭經濟收入。”新化鄉新化所村村民楊三妹在大棚蔬菜基地裡一邊採摘大球蓋菇一邊說道。

近年來,錦屏縣推行“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針對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無條件發展規模產業的村子,採取聯村共建的方式將村集體產業發展啟動資金和扶持資金打包整合,集中建設蔬菜大棚、石斛種植、生態鵝養殖等產業園區,並全部交給縣級平台公司托管運營。通過資產入股、入廠就業、訂單收購等形式把農戶嵌入產業鏈,按照保底分紅的方式將收益分配到相關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

從2004年開始,新化所村啟動蔬菜基地建設,修通了農用灌溉溝渠和機耕道路,建成了1000余畝的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常年輪番種植辣椒、黃瓜、番茄、茄子、白菜等20多個蔬菜品種。十多年來,村民從蔬菜種植中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

截至2020年底,全縣196個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其中村級集體經濟積累100萬元及以上的共有4個,50—100萬元有12個,10—50萬元有51個,村集體經營資產達到100萬元的有36個,115個中心村集體經濟積累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600余名“鄉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賦能”

“多虧技術專家指導,我種植的3.7萬余畝有機山核桃,長勢很好,不受病虫害的影響,按照目前市場行情,今年山核桃產值達1200萬左右。”在錦屏縣經濟開發區的山核桃加工廠,企業負責人譚傳高難掩喜悅之情。

而作為野生山核桃的出產地的銅鼓鎮,一直致力於打造“有機”特色產業小鎮,轄區不僅建設有2萬余畝的石斛種植基地、萬畝西藍花種植及野生山核桃,通過“公司+村級領辦合作社+人才+農戶”模式,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帶動當地近1萬多人就業增收,年人均收入達1萬元以上。

近年來,錦屏縣牢牢把握開啟鄉村振興的“核心密鑰”,始終高度重視鄉土人才工作,將鄉土人才工作納入全縣人才工作總體布局,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不斷喚醒鄉土人才,讓“土專家”“田秀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智力支撐。目前,該縣有600余名鄉土人才納入全縣人才庫。

12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承上啟下”開新局

一身休閑裝扮,皮膚略顯黝黑,總有一副使不完的勁。羅丹村駐村第一書記秦小軍的舉手投足之間,活脫脫已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村民樣子。

2018年9月,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大客戶部工作的他,秉承著“逃離舒適區,人總要趁年輕時候做點事情”的想法,毅然赴錦屏縣擔任敦寨鎮羅丹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村黨員干部年紀偏大,組織凝聚力不強,大家干事信心普遍不足﹔水果種植產業管理粗放,植株弱化,村集體收入為零﹔村民致富沒奔頭,發展沒方向——當年的羅丹村,讓秦小軍深感脫貧之艱。

“當前,我們正努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聚焦問題、突破難點、循環整頓、查缺補漏,進一步推動基層黨組織由‘弱’變‘強’,讓黨員干部始終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推進鄉村振興,秦小軍信心滿滿。

如今,全縣上下接續奮戰在鄉村振興最前沿的12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們,正在以實干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帶領群眾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黔東南日報 龍見鬆)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