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看 地上查 盯著治 網上管

“互聯網+遙感”有力支撐貴州礦山生態修復

2021年04月16日08:13  來源:貴州日報
 

走進銅仁市思南縣烏江兩岸,曾經塵土飛揚、一下雨就泥水橫流的廢棄礦山,如今變成了一片片新的耕地。復墾后,村民們在耕地上種植黃豆、玉米和蔬菜,不僅地質災害的隱患被消除,植被覆蓋率和環境質量也得以明顯提高。

這是我省啟動廢棄礦山治理,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

據了解,我省納入長江經濟帶的廢棄露天礦山共有364處、圖斑399個、面積636.82公頃,涉及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銅仁市、黔南州共5個市(州)的18個縣(市、區)。隨著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區域流域,2019年貴州省安排部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在這種大趨勢下,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台應運而生。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台是基於互聯網的動態管理平台,依托高清遙感影像為底圖,將貴州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時推進情況以空間數據庫的方式組織。”貴州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杜國模介紹到,平台包括礦山信息管理、基金管理、業務審核、信息匯總瀏覽、動態可視化展現等功能,包含網頁端和APP端兩個版本,可為政府管理部門及礦山企業提供統一、標准、共享的礦山信息管理服務。目前,該平台已在全省推廣使用。

近年來,貴州省自然資源廳利用“互聯網+遙感”技術對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礦山和山水林田湖草項目開展常態化動態遙感監測,搭建起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台,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礦山生態修復動態監管,為我省落實生態修復“天上看、地上查、盯著治、網上管”的長效監管機制提供了技術保障,為推進自然資源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平台以3個月為一季度更新數據,根據各地礦山生態修復的工作需求,隨時調取、檢驗數據,為地方單位的修復工作提供了數據參考和信息指導,大大提升效率,多地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成績。

以銅仁市思南縣礦山修復工作為例,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烏江流域中心地帶的思南縣,歷史遺留的廢棄露天礦山較多,經核實,烏江10公裡范圍內需治理廢棄露天礦山40個,治理面積79.84公頃。

借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監管平台,思南縣復綠與復墾、修復與治理、修復與排患相結合,在節約資金的基礎上,利用結余資金完成臨近區域歷史遺留礦山需修復治理30個,修復面積30.4143公頃。尤為值得一提,在修復治理工程中,思南縣還把土地流轉和耕地增減挂鉤相結合,通過土地復墾,實現新增耕地40公頃,納入增減挂指標庫,預期創收近億元﹔增加的耕地用於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種植,按全縣玉米產量及銷售價,每畝年產值1000元計算,年產值為500.385萬元,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凸顯。“下一步,平台觸及的生態修復工作內容將不止於此,礦山項目只是第一個階段。”杜國模說,已經建立起來的這一套監管系統和數據庫等,之后將應用在其它生態修復上項目,保証項目的上圖入庫,全程跟蹤。最終,將所有數據匯總,形成一張“貴州省生態修復地圖”,助力貴州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空間”持續向好發展,為貴州整體生態建設起到更完善、更精准的標識、記錄、指導作用。(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旭婉婷)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