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戰貧奇跡 繪就小康畫卷

——畢節試驗區三十余載改革試驗碩果累累

2021年04月14日08:47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仲春時節,踏進烏蒙高原,勃勃生機扑面而來,青瓦白牆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高速公路穿山越壑,特色產業星羅棋布……

30多年前的畢節,基礎設施滯后,生態環境惡化,人民群眾生活極端貧困,被聯合國專家貼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標簽。

1988年,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倡導,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第一個以消除貧困、堅持可持續發展為突出特征,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農村改革試驗區——畢節試驗區成立,開啟了中國在最貧困區域“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互相促進”的改革試驗。

畢節試驗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

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畢節試驗區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莽莽群山間掀起改革試驗浪潮,書寫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精彩傳奇,將壯美小康畫卷描繪在烏蒙群山間。

成立試驗區實施絕地突圍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作地皮磨。”30多年前,赫章縣海雀村的鄉親們用這幾句順口溜訴說著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那時的海雀真苦,平均海拔2300米,山寒水冷,土地貧瘠,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森林覆蓋率不到5%。

那時的海雀真窮,刀耕火種,廣種薄收,鄉親們一年不得半年糧。

1985年5月29日,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在一次採訪中“闖進”海雀村,被海雀的貧困震驚了,他流著淚寫下令人揪心的一幕幕——

“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隻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她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隻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走進苗族大娘王朝珍家,我一下子驚呆了。大娘衣不遮體,見有客人走來,立即用雙手抱在胸前,怪難為情地低下頭,她的衣衫破爛得掩不住胸肚……”

“這些純朴的少數民族兄弟,盡管貧困交加,卻沒有一個外逃,沒有一個上訪,沒有一個向國家伸手,沒有一個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這情景十分令人感動。”

1985年7月24日,剛剛履新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隨即趕往赫章縣等地走訪調研。在對畢節地區進行多次深入調研,並經國內有關專家充分論証后,1988年6月9日,由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報經國務院批准的畢節試驗區成立,畢節開始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並舉的絕地突圍。

把荒山窮山變成金山銀山

畢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石漠化嚴重。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貧困,群眾向山要地、毀林種糧,加劇生態惡化,“生態癌症”不斷擴散,全市森林覆蓋率下降到14.9%。

狂風來時,沙塵漫天﹔狂風過后,剛出土的庄稼被風刮走,寨子裡的杈杈房被扯得支離破碎……這樣的場景,一次次撕扯著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的心。

“要改變這種環境,隻有上山種樹,讓荒山變青山。”老支書文朝榮率先醒悟,“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喂牲口,有牲口才有肥,有肥才有糧。”

1986年冬天,文朝榮大手一揮,帶領200多名青壯年扛著鋤頭、背著樹苗上了山。

餓了,火燒洋芋充飢﹔累了,靠著土坎休息……粗粝的山風吹不滅海雀人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心,寒冷的天氣阻擋不了海雀人改變家園的意志。

一年一年地種,一片一片地栽,海雀人硬是把30多個光禿禿的“和尚坡”種成了萬畝林海,全村森林覆蓋率從30年前的5%上升到現在的82.5%。

胡索文、楊明生、劉安國、楊先福、李淑彬……一個個“造林愚公”前赴后繼﹔“3356”“長訪”“長治”“水保”“天保”、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一項項國家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向畢節傾斜。

天不能改,但地能變。倔強的畢節人靠著一雙手,一把鋤頭,在曾經光禿禿的荒山荒坡上建起了綠色家園,森林覆蓋率從14.9%提升到了60%。

天藍了,地綠了,水清了,曾經的生態劣勢變成了生態優勢,畢節結合獨特的立體氣候環境,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威寧蔬菜、赫章核桃、七星關大白蘿卜、納雍滾山雞、大方天麻、織金竹蓀等特色產業迅速發展,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生態旅游和生態康養業同步興起。

曾經的荒山窮山變成了金山銀山。2020年,海雀村5000畝林子進入國家國儲林項目,全村共獲得補貼600余萬元,滿山蒼翠的林子變成了綠色“提款機”﹔村裡在林下種植中藥材,依托生態和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發展鄉村旅游,發展越來越快。

村民馬金學開心地算起收入賬:2020年,他們家國儲林項目補助進賬7萬多元,加上搞民宿的收入,以及在產業基地務工的收入,總計超過了10萬元。

烏蒙山間繪就小康畫卷

4月18日,走進新營苗寨,隻見83幢充滿民族氣息的兩層小樓圍成一個同心圓,寨子裡小廣場、休息長廊干淨整潔。花壇裡,綠化植物郁郁蔥蔥,仿佛走進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以前,家家住的都是土牆房,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人和牲口都住在屋子裡,一天到晚臭烘烘的。寨子裡到處是糞水,無處下腳。”78歲老人李文芝回憶。

巨變發生在2015年,那一年,威寧統籌整合各方幫扶資金,先后投入2700余萬元,拆除了群眾的破舊危房,並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個“花園”式的新營苗寨,全村359名群眾住了上新房。

“黨的政策好,我們全家免費分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村裡的路通了,水通了,環境越來越漂亮,外面的人都願意來我們村做客。”李文芝高興地說。

村裡還引進貴州宏華公司“動車式”扶貧帶動養殖生豬,舉辦勞動力轉移培訓助力群眾外出務工就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訂單種植80余畝萬壽菊。2020年,新營苗寨人均收入超過了萬元。

新營苗寨的巨變,是畢節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縮影。30多年來,在全國統一戰線、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東西部對口幫扶城市等各級各界的傾力幫扶下,畢節試驗區緊緊圍繞在開發中扶貧、在扶貧中開發,千方百計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民生事業發展,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如今的畢節,高速、高鐵、航空破除了大山的層層阻隔,通村通組路聯村串戶,水、電、通信、房等基礎設施發生了巨變。蔬菜、茶葉、食用菌、皂角等特色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數據顯示,33年來,畢節市減貧630萬人,1981個貧困村全部按照國定標准出列﹔7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按照國定標准摘帽。2020年,全市GDP突破2000億元大關。

三十余載篳路藍縷,三十余載風雨兼程,從烏江源頭到赤水河谷,從陽光之城到麗水金沙,一幅幅小康畫卷在烏蒙群山間徐徐鋪展。

邁上貫徹新發展理念嶄新征程

畢節始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畢節試驗區建設全過程、全環節。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發展質量。

著力開發人力資源,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強化醫療衛生服務,培育文明鄉風,把人口壓力更多地轉化為人口紅利。

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增加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加強與東部幫扶省市的協作合作,多方面激發畢節發展動能。

近3年來,畢節市探索深化黨建扶貧,選優配強、嚴管厚愛干部隊伍,抓實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為基層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留下一批活力強勁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實厚重的村集體資產、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鄉村治理體系,用“四個留下”做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奮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不斷前進。

進入“十四五”,畢節市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奮力踐行“四新”使命,推動“四化”齊頭並進,奮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

從“試驗”到“示范”,一個更加富裕、更加和諧、更加美麗的新畢節,正在烏蒙大山深處崛起。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