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

三線精神傳久遠 鄉村振興雁歸來

2021年04月13日08:15  來源:貴州日報
 

近日,鐘山區第四小學的教室裡,一位白發老人在講台上給孩子們講述他從遼寧省本溪市來到六盤水工作的經歷,生動的故事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白發老人名叫徐春剛,53年前,22歲的他滿懷支援三線、建設三線的豪情,坐上前往貴州的火車,從此扎根在了六盤水。

“那時水城處處荒無人煙,幾乎每天都是陰雨天,我們在工地干活離不開雨衣、水鞋、破棉襖這三件‘寶’,晚上睡覺住的草席棚子是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徐春剛說,“條件雖然艱苦,但再苦再累,我們心裡都沒有啥怨言,個個都干勁十足,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正是有千萬個徐春剛這樣的年輕人,秉承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把昔日荒山野嶺中的六盤水舊礦區變身為以煤炭、鋼鐵、電力、建材為重要支柱產業的貴州工業新城。

“三線”建設,不僅為六盤水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更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三線精神”,成為建設烏蒙的精神動力。

王金濤出生在六枝特區,是一名“三線”子弟,年少時遠赴北京讀書,2004年碩士畢業后,到廣東江門工作。憑借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他逐步晉升為公司高管,年薪達60萬元。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全面吹響,王金濤動了返鄉創業帶動老鄉脫貧的心思。反復在理想與現實中思考后,2016年,已過不惑之年的王金濤,毅然告別廣東,回到了家鄉六枝特區。在海拔1650米的高山上,創辦貴州二表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始養殖生態跑山土豬。

旱季時,山上嚴重缺水,有時需要租用水車,一車水就要花費400元﹔為保障山頂工地用電,前前后后燒壞了20多台發電機﹔前往豬場的路面坑坑窪窪,拉建筑材料和玉米的重車隻能用挖機推著往山上走﹔2017年冬天,由於保溫措施不到位,仔豬凍死凍傷了三分之一……

盡管困難重重,但王金濤和團隊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還是堅持下來。短短4年,公司就從2個人養殖20頭母豬發展到員工138人,養殖5000頭母豬,出欄土豬8萬頭的規模。2020年,公司實現產值超1億元。如今,公司已在六枝特區3個鄉(鎮)15個村建有1600余畝養殖基地和養殖小區,成為貴州省最大的土豬養殖企業之一。

“我的父親是老‘三線’建設者,也是‘三線精神’的創造者,到我這一代則是‘三線精神’的繼承者,遇到困難迎難而上才是‘三線’人的本色。”王金濤說。

目前,六盤水脫貧攻堅已取得全面勝利,站在新的起點,如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才,也少不了“三線精神”的引領和帶動。

為破解鄉村人才不足、農村后備干部資源匱乏的難題,近年來,六盤水通過搭建干事創業平台、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加強人才幫扶、留住用好本土人才等方式,鼓勵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優質鄉村人才,才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六盤水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除了積蓄人才,還需要創新。如今的六盤水,在“三線精神”引領下,探索不同模式的組織創新,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不斷組織和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大力實施人才創新戰略,積極鼓勵科研人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鄉土人才開展農村創新創業,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業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六盤水共引進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50余名碩士研究生到農業農村相關產業和部門﹔組織10余名從事農業農村相關工作的高學歷人才進行碩士、博士學歷提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000余人﹔依托“萬名專家服務三農行動”等活動,積極選派優秀年輕鄉村人才到相關崗位培養鍛煉,為六盤水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增添了活力、積蓄了動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