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玉:從事彝族文學研究是愛好亦是緣分

2021年03月19日08:07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人物名片

周凌玉,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貴州民族大學校級教學名師,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專著一部,在國內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課題3項。主編《中國烏江流域民國檔案·余慶卷》52冊,主編教材兩部,參編教材兩部。

近日,貴州民族大學教授周凌玉的專著《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部30多萬字的學術著作,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凝結了周凌玉教授多年來在彝族文學研究工作中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彝族文學從小刻印在骨子裡

2012年,周凌玉教授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獲得立項。

周凌玉走上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的道路,跟她的成長和求學經歷不無關系,這更像是“命運的安排”。

1966年8月,周凌玉出生在畢節一個書香門第的彝族家庭。“我母親是余氏土司后裔,而父親任教的龍場中學就在大屯土司庄園。”

“自身的彝族身份,加上從小就對彝族文化耳濡目染,因此我從小就對彝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周凌玉回憶,“余氏土司作家群我很早就知道,畢竟那是‘本家’,尤其是余達父,常常聽家裡的長輩們說起……”

1982年,周凌玉考入貴州民族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院讀書,她進一步了解到包括彝族文化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化,為日后從事彝族文學研究打下基礎。大學期間,“最幸運的是,當時民院中文系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他們的學識才華令我欽佩不已,也使我受益匪淺。”

1986年大學畢業時,因專業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突出,周凌玉被推薦留校工作。但由於一些原因,她留校未果,被分配回家鄉工作。1989年5月,她調到母校貴州民族學院中文系。

歷經8年的研究與寫作

從2012年立項,到如今出版,《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歷經8年艱辛。

周凌玉說,8年前她之所以把“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作為一個項目申請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緣於與我省著名文學評論家杜國景教授的一次交談。“那時候,杜老師在《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擔任主編。我們在他的辦公室談到余氏一門的歷史和文學,談到大屯庄園。他認為彝族余氏是貴州文學史乃至彝族文學史上一個有影響力的土司作家群,對其詩文的整理研究,恰逢其時,極具價值。杜老師鼓動我說:你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至少在文獻資料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余氏一門的文化文學不加以認真研究,太可惜了。”周凌玉說。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准備一試。”周凌玉坦言,母親的早逝一直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痛點,如果能為曾經的母系氏族做點什麼、留下點什麼,或許是對母親最好的告慰。事實上,早在平時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的過程中,周凌玉常常會提及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作家,特別是給研究生講課、指導研究生選題開題時,往往會講得更具體更深入。

一切水到渠成。“課題申報經過層層篩選終獲立項,我覺得我很幸運!”周凌玉自豪地說。

寫作的過程是辛苦的。課題從立項、結項到最終成書出版,周凌玉到畢節一帶開展了大量的田野調查,而后為了文獻整理,又常常廢寢忘食。

課題開題后,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余氏作家群的詩文作品、家譜、傳記等收齊,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礎。“但是,太難,許多資料非常不好找。”

幸運的是,周凌玉有一個特別有文獻意識、熟悉家族史的舅舅。周凌玉的舅舅余宏模,是在貴州乃至全國都算得上有影響力的彝學家、民族學家。聽說周凌玉在研究余氏作家群,他把手上所有的文獻資料都給了周凌玉,包括他自己的詩文作品,“遺憾的是,2014年舅舅因病去世,他沒能看到我的成果。”

課題開題后不久,由於過度勞累,周凌玉在給研究生上課的時候突然眩暈,嘔吐不止,不能動彈,全身冰涼。“省醫救護車把我送到醫院,前后治療時間長達月余。”

從事科研,有苦也有樂。“當思路由混沌到清晰,當問題一個個被破解,當鍵盤聲有節奏的想起,當書稿一頁頁的增長,快樂便油然而生,沉浸其間,完全不覺其苦。2018年寒假,我全身心投入到課題研究中,進入到‘余氏家風家學’這一節的寫作,有個晚上大腦很興奮,睡意全無,但看看時間已是凌晨3點,我還是合上電腦,洗漱休息。入睡后竟然在夢中繼續寫作,猛然驚醒,奔向電腦,把夢中的文字迅速錄入。”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周凌玉無數次回到故鄉,去大屯土司庄園,在氣勢磅礡的烏蒙山中,尋覓著祖輩的足跡,尋求某種心靈的溝通。

對家族的一種懷念方式

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出現在清初,綿延至20世紀30年代,歷百年、經五代,創作了大量詩文,可謂秀甲西南,其豐富的創作、深厚的家學源流,在彝族文學史和貴州文學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對貴州彝族余氏土司家族世系及發展歷程,進行了細致梳理,總結其文學特征。在社會、歷史、民族、文化等豐富復雜的文化生態背景下,揭示余氏創作在彝族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在貴州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通過家族成員個案研究與時代背景和學術變遷的結合,深刻說明社會文化思潮、彝漢文化融合、家族命運和地域因素對余氏作家群發生的重要影響。

該書既有家族視角,又有民族視角,既是對彝族文學史的充實,也是對中國多民族文學史的歷史呈現。在書中,余氏作家群的研究既不是“家族史”研究,也不是“人物譜”研究,成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文學”研究上,尤其注重結合文本解讀作家群的風格特征、價值意義。

該書的出版,可為地域文學史、中華民族文學史建構提供一個視角和方法。此外,圍繞余氏家族作家群的詩文創作,本課題向彝族文學史和土司文學方面的展開,拓寬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視野,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意義。“於我而言,‘貴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研究’絕不僅止於一般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它是我一次次對家族的回望,一次次與先輩們穿越時空的相逢,是我個人對家族的回憶和懷念的一種方式。”周凌玉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