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駿嬌)走進桐梓縣海校街道,眼前的東山村,一棟棟樓房整齊排列,寬敞的通村路干淨整潔,翠綠的產業遍及山頭。
因在家門口種蘆筍、養家禽,村民令狐昌會總會將自家的庭院打掃得干淨、整潔。推門而入,令狐昌會家已燉上了新鮮的排骨。“去年種的蘆筍第一次收割,收益還可以,賣了一些,毛收入有5萬元,留了一些,嘗嘗自己種的蘆筍的口感。”一頓簡單的飯,令狐昌會一家吃得津津有味。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東山村和令狐昌會的變化,是海校街道著力提升黨建引領功能,打造、組織強村、產業富村、人才興村、文明樂村、環境美村“五在鄉村”的生動實踐。
“老舊危房拆除,房前屋后菜地連片,修路改道、污水管線建設,定點投放垃圾……”一路上,村民講述著東山村的變化,幸福、喜悅的神情溢於言表。
東山村的變化與當地強化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密不可分。
組織強,鄉村強。為充分發揮村干部“主心骨”作用,海校街道通過建強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凝聚作用和黨總支書記的帶頭作用,組建一支戰斗力強、團結奮進的干部隊伍,帶出一支有思路、懂管理、會服務的人才隊伍。
有著雙重身份的王曉忠既是東山村黨總支副書記,也是桐梓縣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連日來,王曉忠與村“兩委”干部多次走村入戶、開群眾會,宣講綠化茶山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茶產業。
在按照縣、街道產業規劃,結合村情民意,東山村以“五在鄉村”為載體,通過黨建引領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實現“東山公園+竹海茶園”農旅一體化,發展茶園1000畝,著力推進鄉村旅游。
“剛開始發展農旅一體化時,老百姓不積極,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現在村庄環境越來越好,群眾也做起了鄉村旅館,開上了農家樂,收入翻了番。”王曉忠說。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王曉忠說,在清理河道、發展農家小園、人居環境整治、發力鄉村旅游中,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揮了戰斗堡壘和示范引領作用。2020年,該村20余戶村民開辦了農家樂,年收入可達20萬元﹔“藕+魚”壩區農業建設如火如荼,銷售額達30萬,眼下,經過提質增效后的壩區預計2021年可實現銷售額60萬,帶動173戶村民增收。
與東山村一樣,產業發展勢頭正旺的海校街道水井村,目前有1200畝李子、500蔬菜與200畝烤煙、36個食用菌大棚成片成行。2020年,水井村37戶貧困戶除去務工收入,還獲得了36000元食用菌分紅。
村民陳純華是36個食用菌大棚的合伙人之一,2020年5月,水井村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陳純華躍躍欲試。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流轉土地,通過產業考察學習、技能培訓后,他與同村的5個村民自發成立了桐梓縣沃農園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食用菌10多畝,第一年就收入5萬元。
“2020年,我們村集體收入20萬。按照‘十四五’規劃,我們制定了‘修好兩條路,建好兩個園,打好一張牌’的目標。”水井村黨支部書記梁軍說,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實施鄉村振興,該村的目標是:山上有水果、地裡種蔬菜、戶戶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