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讓高質量全域文化旅游創新區綻放新魅力

2021年02月28日13:3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陽市花溪區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報告明確指出花溪“十四五”規劃的戰略定位是“聚焦建設高質量全域文化旅游創新區”,而“堅持文化為魂凝聚合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精神支撐”就是對花溪區宣傳文化系統的舉旗定向,更是號角吹響。那麼,下一步,我們應該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事業,開啟花溪高質量文化發展的新征程?

花溪公園。楊小平攝

征程呼喚新軍,奮斗鑄就輝煌。全區上下應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市委、區委決策部署上來,嚴格遵照區委對花溪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按照“文化旅游品質更優”“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等基本原則,以“景城一體、產城互動、文旅融合、休閑度假”思路,“高質量打造產城景文旅融合示范區”,以文化區、文化鑄魂,爬梳文化脈絡、搭好文化戲台、優化文化品牌、講好花溪故事,堅持高標准要求,加快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讓五張文化名片綻放時代新輝。

苗族蘆笙文化。花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爬梳文化脈絡,激活一江春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了我國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是2035年。同時,區委在全會決策部署中也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十四五”時期,將更加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培養和增強,用文化魅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迎來文化繁榮發展的春天。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省唯一的文化類國家5A級旅游景區,花溪是人們眼中向往的“詩和遠方”,花溪的文化底蘊是人們有口皆碑的資源稟賦。近些年,花溪文脈已然在“高標准要求”下悄然“匯集”,呈現出以“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創意文化”為特色的多元文化體系。文化產業也依托實體經濟逐漸發展壯大,目前已有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省級文化產業重點項目、3個市級文創園區。下一步,我們將以此為基石發揮產業引領作用,文化賦能,借助平台搭建,持續鋪展花溪文化產業版圖,拉動文旅、文創、文產等領域點、線、面全面發展,培育花溪區文化產業新的增長極。

民俗文化。花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搭好文化戲台,產業大放異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花溪享有“高水平開放”的發展機遇,未來道路前景廣闊,但也面臨種種問題,所以就要在新平台上找准載體,迎接挑戰。未來五年,全區文化提質升級的重要保障就是要牢牢抓住旅游產業與優秀文化深度融合這個載體,用好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管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區級“兩館一中心”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創建全國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建設國家長征文化公園花溪段、打造青岩古鎮省級非遺小鎮、建設板橋藝術村市級非遺小鎮、實施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整合信息、人才、資本、產品、口碑等優質文化資源,持續鋪展文化產業版圖,在堅實的產業、項目上搭好文化平台。比如,花溪溪雲小鎮是“集大數據+產業孵化、投融資對接、企業戰略咨詢、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定制、手游產品研發為一體”的市級文創園區,是花溪區重要的文化產業項目孵化區,打造了充滿機遇與活力的文創平台。去年,它還依托綜合平台優勢,借助貴州交通廣播入駐花溪契機,整合資源,打造出花溪數媒助農創新平台。目前,該小鎮已全面實現線上直播帶貨與線下展示體驗,挂牌成立了兼具產品展銷、直播帶貨、網紅電商人才孵化、以及旅游集散於一體的“花溪區融媒助農創新示范基地”,搭建起了貴州農業農村經濟領域的“短視頻+直播”互動交流平台,為花溪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下一步,我們將擴大文化平台搭建,進一步支持景區文創、鄉村旅游、文化演藝、戶外旅游、山地運動等特色產品開發創新發展,不斷延伸文旅產業鏈,在更高水平的舞台上提升文旅發展格局,從而推動文化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高質量發展。

千人蘆笙舞。花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優化文化品牌,講好花溪故事

文化品牌是一個地方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化標識,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指南針。近年來,在全區的共同努力下,花溪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並在全國及省市平台獲獎。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在原有文化品牌基礎上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重塑或優化文化品牌,激發花溪高質量發展無限潛能。

多彩貴州街。花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是科學謀劃精心打造。下一步,我們要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區域文化發展,聯合相關企業、文化演藝團體打造數台具有文旅特色、展示花溪形象的夜景演出。整合各高校資源,通過推出各類活動,搭建大學生舞台,打造時尚文化品牌。借助播雅書院向優秀傳統文化發力,構建中華文化古典教育法系統,向全國展示中華道統傳承、學統傳承、吟誦傳承的“貴州孤本”。聯合文化企業舉辦一批有影響力、有經濟收益的文創品牌活動,將“花溪文創”推向世界。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例如在黔陶深挖土窯文化,傳承非遺技藝,建立非遺文化產業創意園區﹔在馬鈴講好徐霞客古驛道故事,打造“天馬系鈴”品牌,建設馬鈴水車壩風情園,通過“一村一品”“一品一業”,高品質推進鄉村治理。

採茶。楊小平攝

二是發掘故事廣泛宣傳。近年來,在花溪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區委宣傳部不斷拓展工作思維、創新工作方法,成功推出了“花溪之夏藝術節”系列主題活動、“浪漫花溪”全國主題征文、全國文化採風、全國攝影比賽、全國微視頻大賽等反響較大的文化活動,創作了《貨車幫》《新香》等系列微電影獲中宣部及省內外大獎,出版了《浪漫花溪》《抗戰中的花溪》等優秀書籍,推出了《雲頂歡歌》《周漁璜傳奇》《花溪楷模》等廣播劇獲省優秀文藝作品獎,涌現出陽光社區、馬金濤、雷月琴等多個全國文明先進集體、個人。同時,區級融媒體中心轉型步伐不斷加快,上線“雲花溪”app平台、“浪漫花溪高原明珠”微信公眾號,主流輿論陣地不斷壯大,傳播著花溪好聲音。放眼未來,要講好花溪故事,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要構建大外宣思維,利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傳播方式,通過宣傳報道花溪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優秀做法,講好各行各業花溪人的動人故事,將宣傳的觸角伸到車間工廠、田間地頭、群眾內心,讓全國人民看到一個自信、勤奮、美麗、現代、獨特、靈動的花溪。同時,還要注重合作共贏,與省市主流媒體合作,與國內外知名媒體合作,與網絡大V、知名網站合作,不間斷推出花溪新聞、美景、宣傳片、公益廣告等﹔要繼續加強與喜馬拉雅FM合作,系統整理花溪歷史、生態、民俗、軍事、名人、紅色、情感等故事,為“浪漫花溪”代言最美聲音﹔要創新貴陽故事街、多彩貴州出山裡、花溪風物等經營模式,挖掘、培育、打造一批有創意的特色農文旅商品,為“浪漫花溪”品牌注入生機。

久安茶園。楊小平攝

三是優化環境加強管理。文化品牌建設,對政府而言,最終是文化體制機制的創建。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快特色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吸納具有國際化事業的高端特色文化創意人才﹔要不斷完善以能力、業績、技術為導向的文化人才評價考核機制﹔要不斷釋放花溪大學城人才集聚優勢,通過校地共學共商共建達成合作共贏﹔要建立文化品牌建設的激勵考核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將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納入基層綜合目標考評體系,並成為領導干部提拔任命的重要依據﹔要健全文化品牌建設工作管理機制,各級各部門形成專門工作機構進行統一協調管理﹔要加大特色文化經費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品牌建設。

牛欄關互通立交橋。花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賡續文脈,激活動能,久久為功,接續奮斗,站在花溪區建設高質量全域文化旅游創新區關鍵五年的新起點上,我們將借文化之力激活發展動能,用文化強區的夢想為宏偉藍圖努力“拼圖”,奮力譜寫“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楊曉娟)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