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貴陽將緊緊圍繞“體育強國”“體教融合”戰略,辦好人民滿意的體育,高質量高水平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促進貴陽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強省會”戰略為契機,努力發揮省會城市應有的引領表率作用,不斷發揮體育對提升城市影響力和城市軟實力的重要作用,為貴陽建設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量大能級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生態文明示范區作出貢獻。
圍繞預期目標,貴陽將重點圍繞6個方面,奮力譜寫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在貴陽實踐的新篇章。
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持續提升,群眾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體育器材設施城鄉覆蓋率達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3平方米以上,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2.5%,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以上。建成貴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二期)、貴陽棋院新院、貴陽體育中學新校區等一批重大體育設施,辦賽條件和保証能力全面提升,具備國際單項賽事和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的承辦條件和能力,打造一批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賽事,各區(市、縣)“四個一”工程(即一個公共體育場或田徑場、一個公共體育館、一個中型以上全民健身中心、一個公共游泳館或體育公園)實現全覆蓋,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化。成功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將貴陽棋院打造成全國一流、世界領先的棋牌運動普及推廣中心。
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構建完善與貴陽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和管理體制,更好發揮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重要作用,統籌推進夏季項目與冬季項目、優勢項目與弱勢項目的平衡發展,使競技體育項目布局更加合理,結構不斷優化,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會訓練網點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得到全面加強。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完善,堅持開放辦體育,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申辦和建設高水平運動隊,形成開放科學、可持續的多元化競技體育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提升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完成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參賽任務,力爭實現省運會爭第一、全運會有獎牌、奧運會有選手,提升對省級競技體育貢獻率。到2025年,創建各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60所,創建10個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緊扣“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時代要求,統籌規劃體育產業布局,建立具有貴陽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實現體育與旅游、教育、文化、醫養、大數據等產業跨界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動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體育產業的總產值達160億元,增加值達60億元以上,佔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以上。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全市工商注冊體育類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全市上規入統體育類企業達18家以上,全市體育龍頭企業5個以上,力爭建成1個體育產業園區,人均體育消費居全省前列,體育彩票銷量保持全省第一,全市體育旅游產業總收入大幅增加,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爭創“國家體育試點消費城市”。
體旅融合取得新成效
按照省體育旅游規劃“一核六帶多點”空間布局,著力將貴陽打造成為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建立具有貴陽特色的體育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和體育旅游產品體系,謀劃體育旅游展會或體育旅游論壇等展示平台,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示范項目和體育旅游產業,形成獨具特色的貴陽體育旅游品牌形象,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提質增效,體育旅游示范效應初顯,建設國際體育旅游城市。
體育文化繁榮發展
加大貴陽市體育文化建設力度,傳承保護優秀民族民間體育傳統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文化,大力培育山地運動文化,打造多樣化體育文化精品工程,將豐富多彩的貴陽體育文化理念融入體育發展各個環節。搭建各類體育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對外項目,努力將貴陽打造成“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圍棋文化交流中心”。
貴陽貴安實現協調發展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協調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貴陽貴安一體化體育協調機制,實現“規劃上統籌、產業上協同、機制上創新、資源上共享”,實現體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和整合。兩地協同推進“體育+大數據”融合取得初步成效,貴陽貴安“智慧體育協同發展區”的構建取得突破。力爭將貴安新區打造成“全國體育旅游大數據服務中心”。到2025年,貴陽貴安數字體育產業實現產值達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