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圖個新氣象,現在小區裡干干淨淨,看著就高興”“老舊設施都改造了,環境變好了,住著很舒坦”……在烏當區新光路街道生活橋小區,居民們坐在一起閑聊,一言一語,字字暖心。
居民們口中的變化,源自“三感社區”的打造。
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生活橋小區,曾是“三線建設”項目新光廠的職工宿舍,周邊無圍欄,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現有居民370戶771人。
“停車位嚴重不足,各類設施陳舊,綠植無人修剪,道路坑坑窪窪,牆面老化脫落,電線網線凌亂老化,缺少照明路燈、監控設施……居民遇到了許多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有不少人搬離了這裡。”新光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羅大芬說。
去年,烏當區圍繞打造“美麗烏當·花園之城”的目標定位,按照“一年抓試點、三年廣覆蓋、五年見成效”創建目標,精選5個社區進行試點,創建“三感社區”,新光社區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烏當區“三感社區”創建工作體系,新光路街道以黨建引領社區組織建設,設立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大工委,構建五級聯動體系,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貫通了傳遞社情民意的“末梢神經”。
在接到2單元401室因改造線路停電的消息后,9棟黨員樓棟長彭錫榮馬上聯系施工方連夜檢修﹔因安裝的太陽能設備被樹枝遮擋無法充電,15棟黨員樓棟長劉安華借來梯子修剪樹枝……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真正把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和發展優勢,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
“我們在生活橋小區成立居民議事會和居民自治聯合會,搭建溝通交流、共商共治平台﹔建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社區綜治工作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實施出行工程、環境工程、商業配套工程、智慧工程,健全服務配套,全面提升小區品質,把小區打造成為服務便利省心、就業生活安心、衛生服務放心、人文關懷貼心、居住環境舒心、溫馨和諧聚心的宜居社區。”羅大芬說。
品質為基底,細節添溫度。新光路街道還充分發動轄區黨員、“兩代表一委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熱心群眾、居委會委員等力量下沉到庭院,定期錯時入戶,逐步掌握每個庭院的居民信息,讓彼此的信任逐漸增進。同時,通過開展健康義診、法律講座、特殊群體幫扶、才藝交流等活動,吸引居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
曾經的老舊小區實現華麗“蝶變”——干淨整潔的柏油路、煥然一新的樓房、頗具現代感的“智慧微菜場”……“身邊的居住環境每天都有新變化,越來越干淨、越來越美觀,我們這些住戶看在眼裡、喜上心頭。”家住生活橋小區的劉明芳住出了“新”感覺。
“現在,大家對小區越來越滿意,以前搬走的居民也陸續搬回來了。激活黨建動能,順民意、惠民生,讓老百姓從‘憂居’到‘優居’,就是提升老舊小區居民‘三感’的密碼。”羅大芬說。
生活橋小區的蝶變,是烏當區以黨建引領“三感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自“三感社區”創建工作啟動以來,烏當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把創建“三感社區”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迅速啟動、高位推進,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建強基層組織,補齊民生短板,強化試點示范,著力解決廣大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結合本區實際,烏當區著力構建“一委兩會三中心四工程”工作體系(“一委”即設立共建共治共享聯合黨委,“兩會”即成立居民議事會、社區治委會,“三中心”即建設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社區綜治工作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四工程”即小區出行工程、環境工程、商業配套工程、數治工程),進一步激活基層黨組織活力,打通治理神經末梢,努力推動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公共服務更加便利、更加溫馨、更加人性化。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烏當區表示,將堅持不懈推進“三感社區”建設,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三感社區”創建全過程,激發和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如今在烏當,一個個安居宜居小區出現在居民身邊,環境更加優美,配套更加齊全,生活更加智慧,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