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 通訊員 田林
春節臨近,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文昌村,村支兩委加班加點算收入賬,准備給貧困群眾年底分紅。
去年,文昌村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等產業,成效顯著。年關將近,合作社計劃拿出7萬元,為全村122戶貧困戶進行分紅。
“我家預計能分紅580元。”村民向夢琴計算自家的收入:家裡1.2畝地流轉給園區發展食用菌,每年有近千元租金,加上自己就近務工,年收入約有一兩萬元。
印江在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踐中,持續把農村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
近年來,印江結合實際,形成“2+N”產業布局,即在堅持發展茶葉、食用菌兩個主導產業基礎上,因勢利導發展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按照布局,印江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菇農”組織方式發展食用菌產業,推進“千戶萬菇”行動,鞏固發展食用菌專業村。
2017年,印江引進企業,在文昌村打造同發雙孢菇科技產業園,帶動當地上千戶群眾發展雙孢菇80萬平方米,每戶菇農每年可增收4萬多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需要產業支撐,更要筑牢返貧防線,為群眾幸福生活加上‘保險鎖’。”印江自治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保險鎖”被稱作“三張網”:政策保障網、社會扶助網、保險救助網。精准落實社會保障、醫療救助、教育資助政策,確保群眾困有所濟、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同時,爭取中國扶貧基金會實施“頂梁柱”健康扶貧公益保險項目、“寶護計劃”公益項目,實施“愛心需求”行動等,織就“扶助網”,拓寬渠道,扶危濟困。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印江還積極探索“文明儲蓄所”鄉村治理機制。
記者在印江朗溪鎮三村村看見,駐村書記任林和村支兩委干部正在對“文明儲蓄所”的積分正負清單進行匯總、造冊,准備在春節前完成兌換工作。
“去年,田茂貴家積分最多,一共有50多分,可兌換洗衣粉、食用油等不少生活用品。”任林翻著積分冊告訴記者,“文明儲蓄所”是推進鄉村文明、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020年,印江在農村和社區建立“文明儲蓄所”,圍繞村民、居民日常行為建立清單,以“積分制”方式管理,並將積分進行結果轉化,分數為正可兌換物品,分數為負則在評先評優等方面相應受限。
根據積分管理辦法,並圍繞產業發展、環境治理、公益活動、移風易俗等,以100分為基礎分,制定12個加分項目、12個減分項目、4個一票否決項目,形成正向加分、負向減分的“正負清單”。
目前,印江自治縣已建立10個“文明儲蓄所”推行該辦法,納入管理的村(居)民超5000戶,積分達10萬分。“下一步,我們將打造‘文明儲蓄所’升級版,把群眾積分與農商行信貸額度和利率挂鉤,激勵帶動更多群眾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印江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佔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