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3歲的陸登鬆和80歲的老伴是從江縣貫洞鎮德卡村人,4個女兒全部外嫁,他們無法從事勞動,沒有收入來源。從江縣民政局了解到情況后,及時將兩位老人納入兜底保障的范圍,加上其他扶貧政策的實施,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我們現在不愁吃喝。”陸登鬆如今逢人便說。
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年底,全省7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納入民政兜底保障的有183.27萬人,全面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當前,貴州正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強化措施,切實筑牢群眾“兩不愁”底線,防止群眾致貧返貧。
城鄉低保精准發力
李白英是仁懷市鹽津街道姜家寨社區的城鎮低保戶,2020年,她家低保金每月增加到645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加,基本生活沒得問題。”她告訴記者。
近年來,貴州城鄉低保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逐年增高。從2016年起,農村低保平均標准超過扶貧標准,2017年農村低保最低一檔超過國家扶貧標准。2020年,全省農村低保平均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318元,城市低保平均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45元,全省210.1萬人享受農村低保,64.4萬人享受城市低保。
低保必須發放給最需要的人群。在低保對象認定和貧困人口識別中,貴州始終堅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
從2016年底開始,貴州民政部門和扶貧部門就定期開展建檔立卡人口數據和社會救助數據比對,及時將符合兜底保障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兜底體系,將符合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兜底保障人群納入建檔立卡范圍,並健全“單人戶”施保政策,將整戶不符合低保條件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殘人員和重病患者單獨納入城鄉低保,做到“應扶盡扶”和“應兜盡兜”。
貴州做好低保漸退政策,對納入低保的家庭成員實現就業且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准的,區分情況設置救助緩退期,分別引導其退出低保行列。
特困供養全面托底
“這裡環境非常舒服,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照顧我,我感到很滿足!”今年63歲的張時品無兒女、無配偶、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作為特困供養老人,畢節市七星關區民政局將其安排在七星關區晚晴康養中心居住養老。
針對張時品老人這樣的特困人員,貴州制定實施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統一規范農村“五保”供養、城市“三無”人員救助保障、孤兒安置等相關措施。貴州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准和照料護理標准,隨城市低保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的提高相應提高,並完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定期探訪機制,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保障城鄉特困人員9.53萬人。
同時,貴州加大對孤兒的關愛力度,全面建立實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務保障制度,全省認定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62萬人,機構養育、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0元和1050元。
臨時救助廣泛開展
“在最艱難的時候,政府及時向我伸出援手,我才得以渡過難關。”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鎮村民張雄去年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在醫院自費治療一段時間后無力支付醫藥費。
觀山湖區民政局了解情況后隨即啟動“救急難”程序,按照臨時救助標准對張雄實施救助,張雄得到4萬元的救助金,順利進行治療。目前張雄病情穩定,正在康復中。
聚焦群眾遭遇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困難,貴州率先在全國創建快速響應、個案會商“救急難”工作機制,健全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全面推行“先行救助”,堅決防止意外急難返貧致貧。“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對1.09萬例生活陷入困境、生存面臨危機的急難家庭實施急難救助,支出急難救助資金1.89億元。
貴州還對生活困難失業保險政策、低保政策沒有覆蓋到的失業農民工等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2020年6月至11月,全省共向3066名未參保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173.85萬元。
“我們將會同扶貧等部門進一步健全完善監測預警機制,採取數據比對、定期排查、發現報告等措施,密切關注致貧返貧風險高人口、低收入困難人群、潛在救助對象等的基本生活狀況,及時了解家庭人員構成和收入情況動態變化,將符合條件的群眾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動態消除致貧返貧風險。”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彭旻表示。(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