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一線視角)

喻思南

2021年02月03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量子計算原型機的誕生,不僅有利於我國進軍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制高點,也對科技創新具有深刻啟發意義。其中一點就在於,科研工作者應聚焦獨創獨有,增強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自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完善學科布局、強化基礎研究能力,還是提升科技含量、鍛造產業國際競爭力,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是不可能獲得突破性成就的。新中國科技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重大創新成果之所以接續涌現,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科技創新路子。特別是近些年強化自主創新后,我國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研發投入、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國產業升級的科技需求更加迫切,再往上發展觸碰的都是技術天花板,隻有打好基礎研究“地基”,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才能不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逐步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從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加快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未來。

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就要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我國科技工作者素來有迎難而上的優良傳統。1956年,我國制定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由王大珩等組成的儀器規劃小組提出要研制電子顯微鏡。當時的國際顧問認為:這難度太大,可以向國外買。王大珩勇挑重擔接下任務,在短短數年內,研制出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等一系列光學精密儀器。實踐証明,隻要堅定自信、持之以恆,就能夠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今天,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領域亟待解決的現實科技短板,比如農業種子依賴國外、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醫療設備科技發展滯后等,科技工作者必須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激發創新創造動力。

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不僅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必答題,對個人選擇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回顧科技發展歷程,那些留下個人“足跡”的科學家,幾乎全部在基礎研究和關鍵環節上有過重大貢獻。一位“九章”研制成員說:我們隻做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研究,從不為發論文而追熱點。量子研究標准定得高,起步雖然艱難,但因為基礎打得牢,創新突破水到渠成。避難就易,做短平快研究,在木板薄處鑽孔,也許可以較快做出些成績,但終究不能成就大事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要想欣賞絕美風景,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攀登,來不得半點懈怠和馬虎。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科技工作者也踏上了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科技創新重任的新征程。黨和國家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市場和企業不斷聚焦高質量發展需要和美好生活需求,科技工作者自覺承擔起歷史使命,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3日 第 07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