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思想、講政策,還教使用抖音微信

岑鞏縣搬遷群眾學得開心

2021年01月28日09:50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余歡 通訊員 李昌焯 楊尤輝

過去,岑鞏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在山區深處,讀書機會少。而今,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扶下,一個個配套完備的現代化社區建設完畢,18876名群眾迎來多彩生活。

搬出來前,楊政英家住注溪鎮岑王村鄭家溝組,家裡木房破舊不堪,從村子去縣城,需要坐1個小時的車。

2018年,當地政府將易地扶貧搬遷提上議程,很快,楊政英一家搬出大山,住進大坪同心社區。

新家的電視、沙發、茶幾等家具配備齊全,而且交通、就醫便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相比過去,不知道強多少倍,楊政英說。

隨著大量搬遷戶入住,社區治理也面臨新挑戰。

近年來,社區黨支部組織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等多次深入居民家中摸底排查,通過打電話、社區微信群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想方設法加大管理力度。通過開展專項招聘、送崗上門、開設扶貧車間、引導外出務工以及群眾自行創業等就業服務,基本上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但是,社區共1948戶8221人,其中,老人和學生達3544人,為了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專門邀請年輕人為老年人“上課”。

“種了幾十年田地,沒讀過書,現在老了,還要上課呢!”2018年12月,聽到社區要“開課”,已經69歲的大坪同心社區居民楊政英說,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和20多名居民去了“課堂”。

“這些年輕人有文化,他們給我們談思想、講政策、科普文化等,還教我們看抖音、用微信,讓我們對新生活有了認識。”課后,楊政英有了興趣,每一次都准時上課,當起乖學生。

為方便居民學習,社區還通過微信、“社區1+1”APP等方式同步課程,不能到現場學習的居民,可以觀看、打卡。

“現在有1000多人注冊,現場來的人也多了,每次都有六七十人。”大坪同心社區團支部書記劉芝兵說。

接下來,社區將根據搬遷移民后續發展的需要,開展社區、社團、社工三社聯動試點工作,推動建立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支撐的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最大程度發展好、管理好移民社區,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組織”。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