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享受“紅利”

2021年01月08日10:0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吳錫平 虞璐《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8日 08版)

手捧獎杯,董振杰回想起自己放棄去墨爾本大學留學,選擇在國內攻讀水稻栽培專業的決定。

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中,董振杰團隊的作品《盤種餐——一體化高效秧盤開創者》獲得金獎。他所在的揚州大學獲得2金1銀3銅,捧得大賽“優勝杯”。

“近年來,揚州大學構建‘三聯三融,四位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創新創業教育賦能一流人才培養,成就大學生的夢想之路。”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說。自2017年以來,學校先后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實現了創新創業領域國家級榮譽的“大滿貫”。

精耕“雙創”沃土 催發生根萌芽

曹裕豪是揚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2017級本科生,今年9月,他用3張專利授權証書,換取了6.5個獎勵學分,免修3門通修課。

如何讓學生在創新創業中享受到最大的政策“紅利”?彈性學制、創新成果獎勵學分制、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系列教育教學管理“實招”在揚州大學一一落地。

揚州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承堂介紹,早在2001年,學校就出台文件,以獎勵學分的形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之后又相繼出台《揚州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工作,設置兩個學分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兩個學分的“專創融合”課程﹔實施《第二課堂學分管理辦法》,明確兩個學分的學科創新實踐要求……

通過接連打出的“組合拳”,揚州大學實現了創新創業教育進發展規劃、進培養方案、進學分體系,並在工作機制、制度體系、孵化平台等方面作了系列有效探索。近年來,學校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33門,出版創新創業類教材12部,擁有專兼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700余人。

在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的大學生創業園內,江蘇省就業創業典型人物、博士研究生張志鵬開設的“夢想吧”創客空間,已成為創客們的“夢想加油站”。創業5年來,張志鵬帶領團隊累計服務青年創客1.3萬余人,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業項目136項。

為了鼓勵更多的“張志鵬”投入創業“實戰”,揚州大學搭建了佔地9100余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和24000余平方米的大學科技園,目前入駐創客企業125家,創造產值超1億元,學校還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台400個。

廣育“雙創良苗” 助力拔節孕穗

“大一進校后,我進入了導師的課題組,實驗室成為夢想的起點。”董振杰口中的導師是揚州大學農學院青年教師蔣敏。

自2014年起,揚州大學農學院面向全體本科生施行導師制,1名導師帶2到3名本科生,負責全程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實踐。“在本科生中,我們已實現了科創項目、科創導師兩個‘全覆蓋’,竭力為學生開展雙創實踐架設‘高梯’。”揚州大學農學院院長嚴長杰說。

自2016年起,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晨曦計劃”,將全體本科生分組送入實驗室,在導師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學院每年設立100項本科生科創基金,為“挑戰杯”“互聯網+”等競賽項目的篩選和培育提供了種子庫。

不僅要鑄精“塔尖”做亮盆景,更要鑄實“塔基”百花齊放。十多年來,揚州大學廣泛開展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活動,各學院持續開展“一院一品”專業文化節,學生參與率達90%以上,構建起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育人空間。

2004年以來,揚州大學先后有9300余個大學生雙創項目獲得立項,校級立項數從2004年的63項增長到2020年的1088項,立項資助項目涵蓋了所有學科和專業。

“學校始終堅持‘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科的龍頭作用,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探索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說。目前,揚州大學擁有7個ESI前1%學科,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厚資源和廣闊平台。

比賽不是目的 育人才是根本

蔣金杏是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由她牽頭的項目《“土壤醫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農業土壤治理專家》在2020年的“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金獎。

2017年,蔣金杏和團隊在江蘇宿遷開展實踐時,發現不少農戶的大棚土壤“得了病”,有的連種三季蔬菜都顆粒無收。團隊立即將土壤帶回實驗室,檢測結果表明硝酸根含量嚴重超標。經過會診和試驗,團隊用一個半月對土壤“對症下藥”,農戶的大棚終於長出了蔬菜。

3年來,蔣金杏團隊的足跡遍布蘇、皖、贛、黔等地,累計指導修復土壤24000余畝,幫扶農戶5000多戶,已開設10個線下分診所、1個智慧診療中心。

“比賽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我們希望依托學科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推動人才培養。”團隊指導老師、揚州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帶頭人錢曉晴教授說。

在錢曉晴看來,“土壤醫院”自2018年成立以來,已成為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目前形成了覆蓋本碩博共70余人的運營團隊,擁有指導教師21人。200多名學生先后在“土壤醫院”實習、實踐,累計發表論文30余篇、獲批校級以上創新創業項目45項。不久前,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土壤醫院》被認定為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在創新創業融匯、專業創業融合、學科交叉融通的過程中,精於科研的導師、樂於奉獻的輔導員和勤於追夢的青年學生,缺一不可。”揚州大學黨委副書記葉柏森說。

目前,蔣金杏獲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資格,關於未來,她信心滿滿:“挑戰之路才剛剛開始,通向科學塔尖的夢想正召喚我們勇往直前。”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