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肩負新使命 再續新篇章

2021年01月08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糧食產量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農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開啟。肩負新使命,“三農”工作再續新篇章。

歲末年初,記者走進鄉村,探訪脫貧后鄉親們對更好生活的憧憬,記錄鄉親們對豐收的期盼,感受鄉村的美麗蝶變。

——編 者

貴州望謨縣坡頭村脫貧戶去年人均收入過萬元

產業興旺穩脫貧

本報記者 顧仲陽 常 欽

“家門口有錢掙,天天都是好日子嘍!”冬日暖陽下,貴州望謨縣樂旺鎮坡頭村村民唐守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如今,靠在村裡花椒種植基地干活,她和老伴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2020年全家脫了貧,干勁越來越足。

坡頭村山多地少,由於基礎弱、缺產業,一度是深度貧困村。到2019年底,全村還有28戶134人未脫貧。

攻堅最后的貧困堡壘,縣裡實施挂牌督戰。縣扶貧辦副主任劉恭利來到坡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穩定脫貧根本靠產業,村裡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花椒產業。”劉恭利坦言,專家把脈,選准了脫貧產業,可花椒樹兩年才能見收成,前兩年咋辦?

“長短結合興產業,花椒可以種,但要換個種法!”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達成共識,引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提供花椒苗和技術服務,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共同發展。2020年,全村種植花椒560多畝。

長線產業選定了,短平快產業怎麼選?坡頭村因地制宜,瞄准了村民有經驗、有基礎的小黃雞、小黃豆、小菌子、小青椒、小捧瓜“五小”產業。修生產路,建蓄水池,搞培訓,拓銷路,增收效果立竿見影。2020年初,村民滕國昌在自家7畝花椒地裡套種黃豆、稻谷,秋收一算賬,收入了1萬多元。

長短產業結合,2020年坡頭村扶貧產業實現全覆蓋,脫貧戶人均純收入超過1.1萬元,穩住增收脫貧的“基本盤”。

一手興產業,一手促就業。應對疫情沖擊,2020年春節剛一過完,坡頭村就成立了就業指導隊,全力穩住村民的務工收入。劉恭利帶隊挨家挨戶排查走訪,第一時間聯系務工企業,點對點輸送務工人員返崗。村民張洪成和妻子乘坐包車,到浙江余姚市找到新工作,張洪成說:“現在我在一家包裝公司上班,包吃包住,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脫貧致富穩穩的!”2020年坡頭村外出務工人數達到715人。

脫貧成果如何鞏固?望謨縣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將所有脫貧戶及邊緣戶納入防貧扶助險參保范圍,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重點監測。村民楊順才2019年做了一次大手術,勞動能力減弱,被納入重點監測戶,如今幫扶措施讓他對生活充滿信心:“村裡安排我當網格管理員,我老伴當上保潔員,倆人一個月收入2400多元。”截至目前,坡頭村的公益崗位已安排20余人就業。

“端穩務工飯碗,還得動態跟進,做好服務。”劉恭利說,村裡每周都通過微信群、電話回訪等形式,與務工人員保持溝通,確保穩崗就業。扶產業促就業,村裡強化花椒品牌建設、訂單銷售,鼓勵村民擴大種植面積,預計花椒成熟后每畝能增收5000多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村裡依靠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的幫扶項目,加強致富帶頭人培訓,38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成了村裡能人。劉恭利感嘆,“有了這支不走的隊伍,新一年坡頭村的脫貧產業會更興旺,鄉親的日子定會更甜蜜!”

延伸閱讀

經過8年持續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黑龍江林甸縣漁香玉米合作社推進全產業鏈增值

科技種糧底氣足

本報記者 郁靜嫻

隆冬時節,黑龍江林甸縣紅旗鎮永勝村裡,一場別開生面的包豆包活動正在進行,鄰裡鄉親三五結伴,換上圍裙、套上手套,涼水和面,豆包出鍋后色澤金黃,咬一口,軟糯筋道……

“好玉米包出好豆包,這玉米黏性高,不僅可以磨面,還能制藥呢。”漁香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正義得意地說。

漁香玉米合作社成立已有9個年頭,社員從十幾戶增長到4200多戶,經營總面積達到4.6萬畝。王正義說,2020年立秋后,受台風影響,部分地塊玉米倒伏,可年底一算賬,總產量3萬多噸,畝效益還比上年翻了一倍,“減產不減收”,奧秘就藏在這一粒粒玉米裡。

“種糧還得靠科技!我跟著合作社種了兩年,每年一畝地少說也能增收150元。”村民張金福嘗到了甜頭:合作社統一供種、送技術,地裡不打藥、施有機肥,訂單收購,每斤比市場價高一毛錢。目前,合作社玉米綠色種植面積發展到8000多畝。

為什麼要發展綠色玉米?王正義坦言,林甸縣地處鬆嫩平原北部,是天然弱鹼地,積溫條件適宜種玉米。但這些年,有的農民化肥、農藥越用越多,生產成本增加不說,土壤也變得板結。“咱得利用好地理優勢,把化肥農藥減下去,讓玉米質量提上來!”王正義“盯”上了一家一戶房前屋后的農家園,不再大水大肥,轉成節肥節藥。

合作社在大田推廣有機模式,牧草輪種,深耕深翻,追施農家肥,土壤結構逐年改善。合作社還與黑龍江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合作,設立工作站,請專家對玉米品質進行檢測。“連續兩年藥殘零檢出,再過兩年,就能取得有機認証。”王正義高興地說。

怎麼種糧更賺錢?王正義覺得,光靠“原字號”還不夠。這幾年,合作社研發了玉米黃金米、玉米高筋粉、糯玉米粉、玉米面條等8個深加工產品,“拿玉米胚乳來說,4斤玉米出1斤胚乳,加工成本不低,但折算下來,每斤玉米至少多掙5—7毛錢,農民每畝增收150—230元。”收支賬一算,農戶心服口服。

2020年,合作社的新產品亮相全國農交會,“我們推出的這幾種產品制作方便快捷,而且營養價值高,很受城裡人喜歡。”合作社銷售經理高天為大家介紹。

嚴把質量關,延長產業鏈。2020年,合作社與中糧集團、北大荒集團簽訂了共計3萬噸優質玉米深加工產品購銷協議。前不久,還跟一家餐飲連鎖企業合作,創立了新品牌。王正義說:“好產品還要好口碑,咱們的玉米也要在全國打響牌子!”

如今,王正義對種糧信心十足,2021年,合作社打算擴大玉米種植規模﹔在玉米加工基礎上,開發小麥、紅小豆等深加工產品﹔在一些旅游景區設立檔口店,推動產業“接二連三”,帶動更多種糧農戶增收致富。

延伸閱讀

202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台階,收獲沉甸甸的“十七連豐”。糧食連年豐收,穩民心,提信心,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四川丹棱縣梅灣村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

宜居鄉村面貌一新

本報記者 王 浩 李曉晴

青翠群山環抱著四川丹棱縣齊樂鎮梅灣村,鄉間小道盤山蜿蜒,一棟棟農房點綴其間。

“我家第一名!”不久前一場“優美庭院”評比在村裡開展,20戶農家脫穎而出,村民邱建明家拔得頭籌。

“環境好了,心裡也敞亮。”說起自家庭院,邱建明滿臉笑容,“院壩寬敞整潔,房前屋后種上花草,雜物擺放得整整齊齊。拿了獎有面子,現在大家都爭著看誰家干淨。”

讓家家戶戶干淨起來。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雷行建,擔任了梅灣村黨支部書記。看到村裡臟亂差的環境,他下定決心,搞一場村庄“大清潔”。經過走訪調研,村裡決定從清潔庭院干起。雷行建說,“村裡聘請專家指導農民如何布置盆景、擺放物件,村民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環境一下子清爽多了。”

“小家”美了,村子這個“大家”也得美起來。從2018年開始,丹棱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題。在縣裡的支持下,村裡聘請保潔員分段負責,垃圾有人管﹔建了60多個垃圾池,垃圾有地放﹔每家每戶發放多個垃圾桶,垃圾能分類。目前村裡形成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垃圾基本看不到了,我們打心眼裡滿意。”邱建明感慨。

污水咋收集?如何處理?農村污水處理是老大難。“關鍵要因地制宜。”雷行建說,梅灣村結合改廁、改水,鋪設管網,解決了農村污水收集難題。一座座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備落地。居住分散的村戶,建起了生態濕地池﹔居住集中的,配置了小型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此外,畜禽糞污制作沼氣或經處理后還田,實現循環利用。

一簇簇美人蕉從竹籬笆探出頭,走近一瞧,原來是污水生態濕地池。“污水排進池子裡,經過厭氧處理、植物過濾吸收后再排放,污水變成清水了。”雷行建介紹。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需要投入,村民接受嗎?“一套設備算下來,每戶平均成本3000元左右。”雷行建說。為了激發村民積極性,縣裡出台獎補政策,每戶補貼2700元左右﹔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黨員帶頭示范,村民積極響應。如今,村裡建成生態濕地池300多個,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26套,全村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5%。

守護青山綠水,更要建立長效機制,讓村子從“一時美”到“時時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動員村民主動參與其中。”雷行建介紹,“我們把環境整治寫進了村規民約,選了鄉風文明理事長負責監督,設立公益崗位。”村子干淨了,環境好了,村裡的笑聲越來越多。

好環境帶來了好發展。梅灣村是個“柑橘村”,全村果園8000多畝,村民收入的80%來自柑橘。村兩委為未來設計,要走農旅融合路子:村裡緊挨著景區,旅游公路環繞而過,2021年准備建500畝高標准柑橘採摘園,引導村民建民宿,以后來村裡的游客,不僅能賞美景,還能採摘、休閑。

延伸閱讀

截至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95%以上的村庄開展了清潔行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齊,不斷提升的“美麗指數”將帶來更多人氣、財氣,美麗鄉村將更加宜居宜業。

圖片說明:

圖①:貴州榕江縣八開鎮都江村果園,村民將採摘的黃金柚裝筐。

李長華攝(人民視覺)

圖②: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肖橋村經過人居環境整治,村庄面貌煥然一新。

杜永昌攝(人民視覺)

圖③:湖南龍山縣苗兒灘鎮撈田村在荒山石縫裡種植1000多畝富硒臍橙,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曾祥輝攝(人民視覺)

圖④:安徽銅陵市義安區胥壩鄉農機手給麥田噴施除草劑。

沈衛蛟攝(人民視覺)

圖⑤:浙江淳安縣汾口鎮紅星村環境優美。

謝航凱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

版式設計:張丹峰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8日 第 18 版)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