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深耕民族學多彩沃土

2021年01月07日09:22  來源:貴州日報
 

任潔 何春

在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備受青睞。1951年,貴州民族學院籌建,民族學應運而生。貴州省第一批重點學科、省級特色重點學科、區域一流建設學科……70年砥礪前行,民族學成為貴州民族大學名副其實的“龍頭學科”。根植於腳下這一方多彩的民族沃土,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綻放出了別樣的芬芳。

“民族學一定要走向田野,不能在書齋裡。”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院院長、民族學學科帶頭人董強說,“田野調查”是民族學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我們的本科老師、碩士導師、科研團隊,寒暑假都會帶著學生深入田野做調查。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學的課堂不在校園裡,而在田野間。”

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學科現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2010年,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獲得一級學科碩士授權,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管理人才培養項目”。

“掌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精通民族政策、通曉民族常識”,這是貴州民族大學對民族學學子的要求,也是學院培養人才的目標。董強認為,隻有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讓民族理論來源於民族實踐又回到民族實踐,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真正是“出得來、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永久牌”人才。這一點,在貴民大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宋冰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

因學生時代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開展過幾次田野調查研究,宋冰與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結下不解之緣。2017年研究生畢業后,宋冰毅然選擇到偏遠貧困的石門鄉工作,擔任泉發村黨支部書記,誓言“群眾不脫貧,我就不脫單!”三年如一日,帶領群眾疏通工業路,解決飲水安全,整治鄉村環境,發展致富產業,一步一個腳印,帶領老百姓脫貧奔小康,真正把論文寫在了貴州大地上。

民族沃土與磁石效應

2020年10月22日,一場聘任儀式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國家民委首批“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國家民委第二批“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郝亞明接過校長王林頒發的特聘教授聘書,加入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民族大學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把“民族學”作為“塔尖學科”重點打造,沖刺國家一流學科。“要實現學科跨越式發展,必須有學科領軍人物和標志性成果。”董強說,郝亞明的加入,激活了民族學這池“平靜的春水”。“我們聘請他為民族學首席專家。他來了,團隊就有了學科領軍人物,有了榜樣示范,有了看齊的目標。大家現在是鉚足了勁,要干出一番事業來。”

正是因為這樣的“磁石效應”,民族學與歷史學院頻頻引鳳筑巢。2019至2020兩年間,學院先后引進11名博士,其中2人為正高職稱教授,10人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畢業。

2017年,貴州一共拿下了2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其中一項便是貴州民族大學負責的《大數據時代民族自治地方農村精准扶貧精准研究》。

課題就在這一方熱土上

“今后,我們將把論文寫在三都大地上,積極發揮民歷學院人才優勢、智庫作用,為推動三都自治縣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2020年12月21日,貴州民族大學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簽署戰略合作。當天,由貴州民族大學和三都自治縣共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這意味著貴州民族大學獲批不久的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在民族地區落地生根。”董強說,按照學校黨委的部署,接下來還將在其他10個自治縣挂牌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

服務地方和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學教育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2018年,黔南州被國家民委正式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2019年,黔東南州同獲此項殊榮。榮譽背后,就有貴民大民族學專家學者作為兩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智囊團的辛苦付出。

如今,“在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創建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貴州實踐、貴州經驗、貴州模式”成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學科發展的新主題。

下一步,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將圍繞省委、省政府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匯聚貴民大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專家學者,校地攜手,共同為自治縣推進鄉村振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