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后,大方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轉到后續扶持上來,堅持政策不鬆勁、力量不減弱、工作不斷檔,持續深化“五個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充分發揮群團組織聯系群眾橋梁紐帶作用,抓牢公共服務、社區穩定、社會融入等重點任務,高質量推進后續扶持工作,推動搬遷群眾從物質到精神、從思想到行動由農民向市民轉變,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奉獻愛心.關愛老人”義診活動。共青團大方縣委供圖
聚焦力量整合,搭“感恩橋”建奮進之家
堅持以“大黨建”為統領,突出“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整合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組織力量,強化宣傳引導,注重分眾化多樣化,開展黨的理論和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掃黑除惡、新時代貴州精神和畢節試驗區精神等專題宣講320余場。組織黨員干部、志願服務隊進樓入戶開展政策宣講,教育引導搬遷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聚焦就業創業,搭“致富橋”建幸福之家
將群眾穩定就業作為重點來抓,創新“一中心兩台賬三平台”服務機制,建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完善貧困群眾勞動力和崗位需求信息“兩本台賬”,搭建就業信息、就業培訓、就業崗位“三個平台”,分領域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組織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培訓搬遷群眾2000余人,依托微信、新長征APP等平台發布崗位招聘信息1.2萬個,2230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開發“十大員”公益崗位2355個,引進珠繡、漆器、蠟染、農民畫扶貧等扶貧車間、微工廠,帶動7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促進搬遷群眾從“要我能干”到“我要能干”再到“我勞動我致富”轉變,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內生發展動力。
奢香古鎮竹編扶貧車間。九驛街道供圖
聚焦幫扶服務,搭“連心橋”建溫暖之家
為打通為民志願服務“最后一公裡”,按照有固定場所、有固定人員、有統一標識、有黨建引領、有工作機制、有工作條件“六有”標准,在全縣33個移民搬遷安置點建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和群團工作站。圍繞群眾所需、群團所能,組織搬遷安置點干部、志願者等入戶收集搬遷群眾“微心願”,精准建立群眾需求“心願單”,積極爭取並整合資金資源,對標搬遷群眾心願實施“送菜上門”,切實為搬遷群眾“圓夢”。針對上學難問題,爭取了“習酒我的大學”“中國茅台·國之棟梁”等助學項目,引進香港善啟慈善基金會,資助貧困學生170余人180余萬元。
聚焦治理有序,搭“平安橋”建和諧之家
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優勢,以“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和群團工作站為載體,利用整合綜治和工、青、婦等群團力量,結合“警民議事會、警務聯席會”+“十戶聯防”的“2+10”治安管理模式化解安置點矛盾糾紛。大力開展弘揚時代新風、做遵紀守法新市民系列活動,推進“大宣傳”活動,通過公益廣告、宣傳牆、提示牌、居民公約、文藝宣傳等形式,喚起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公共意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我參與、我管理、我受益”深入人心、蔚然成風,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安置點團結和諧“大家庭”。
志願者上門愛心“義剪”。共青團大方縣委供圖
聚焦文化教育,搭“融合橋”建文明之家
以提升搬遷群眾精神風貌和文化素質為落腳點,將“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和群團工作站作為提升搬遷群眾文化素質、推動移風易俗等的重要載體。突出典型教育引人向善,在安置點選樹“最美搬遷人、最美致富人、最美家庭”等模范典型,開展典型事跡志願宣講,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教育身邊人,讓崇德向善成為每一名搬遷群眾的精神追求。注重公德教育導人向美,推進社規、樓規、家規“三規”共管,持續糾治搬遷群眾陳規陋習,深化市民化文明教育。統籌安置點“文明積分超市”和“紅黑榜”,對安置點好人好事張榜公示,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主動“亮德踐諾”,引領踐行社會主義好風尚。(陶明 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