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鄭晉鳴《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8日 08版)
從當前和更長遠的角度看,綠色生產和綠色制造將成為引領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這背后是對人才的極大需求。“無論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還是產業、能源、運輸、生活各個領域,都面臨著一場徹底的‘綠色革命’。”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蔣建清對此感觸頗深。
作為一所多科性行業特色型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也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育人實踐探索,通過構建“頂層設計、教學改革、平台搭建、隊伍建設、環境營造”五維一體的生態素養培育體系,著力培養當前實踐中需要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具有生態理念、生態思維和綠色技能的生態文明建設者。
生態課程全覆蓋
目前,南京林業大學設有本科專業70個,其中涉林類專業大概佔比42%,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是“非林”專業。“綠色理念,是林業類高校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礎素質。”在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看來,作為林業高校,應當牢牢抓住課堂教育主陣地,將綠色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根據專業類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以分類培養綠色發展的探索引領者、積極推動者和自覺實踐者為目標,構建了以“綠色發展基因培植”為核心內容的人才培養體系。從2015年起,南京林業大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生態文明類通識必選課,設2個學分。課程種類從最初的12門到目前的57門:加開“農林中國”等國家形勢分析專題通識課,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大氣污染與治理等與生態文明戰略緊密聯系的課程,以及插花藝術、生態文化概論、生態美學等課程。通過通識課程全覆蓋,普及綠色發展理念與基礎知識,吸收林科優勢專業的營養,促進“非林”專業與林科專業間的深度融合,讓所有學生的身心都充分浸染綠色。
為了提升學生將綠色理念融入專業實踐的能力和水平,學校打造了“生態+專業”特色課程,通過將生態理論、知識和技能等有機融入各專業課程建設,著力培養綠色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我們這款車百公裡油耗是0.33升,一升油能跑上三百多公裡,是絕對的節能標兵。”在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攻讀本碩的七年時間裡,有四年昌誠程都在潛心研發他的節能小車。昌誠程所就讀的車輛工程專業屬於“非林”大類,“但是從第一堂《汽車概論》到最終的畢業設計,每一個老師都反復強調的是綠色、低碳、可持續。”如今,昌誠程正在攻讀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的方向就是如何讓新能源汽車跑得更遠、跑得更好。
生態文化“浸潤式”
眼下,雖近年末,但是行走在南林校園中,感受到的依舊是嶄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機。報告廳內,學子們正在排演以新中國首任林墾部部長梁希先生為原型的敘事體文獻紀實劇《林鐘聲聲》。“林人們,起來打鐘!打林鐘!……一直打到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吶喊響徹禮堂。
“讓黃河流碧水,讓赤地變青山”,這是南林人代代流淌的血脈相牽。“十三五”以來,學校進一步明確生態素質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特色定位,除了抓緊抓牢課堂教學主陣地外,通過廣泛開展生態文化活動,積極提升第二課堂活動層次,拓展生態文明教育途徑,努力營造生態文明教育的濃厚氛圍。
已經開展了近400場的“水杉”學術講堂,通過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定期來校分享學術成果,暢談研究體悟,培養學子的生態理念和創新意識﹔每年為期兩個月的生態文化節是校園內的文化盛宴,生態文化高層論壇、大學生綠色科技展、市民課堂等40余項豐富多彩的活動連續上演,有效的整合學校生態文化教育資源,在學子心中播下生態的種子和美好的願景﹔還有水杉劇社、牧青環保協會、綠蔭青年志願者協會等學生社團,每逢“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都會舉辦生態環境宣傳月、生態夢演講比賽、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傳播生態知識和理念,踐行林業學子的綠色擔當。
水杉樹高大挺拔,鵝掌楸風姿秀美,“樹人樹木”的景觀石刻點綴於綠草紅花之間……在這座美麗的“森林公園式”校園,人人、處處、時時都能感受到生態文化的熏陶濡染,於潤物無聲中傳遞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生態實踐“接地氣”
知行合一,是打通理念到行動的唯一路徑。自2013年起,南京林業大學每年組織100支研究生實踐團隊,深入城鄉和企業,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植於心、力踐於行。八年來,800余支實踐團隊、3000余名博碩士生深入全國22個省份、300多個自然村,開展“關於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問卷調查。通過對實踐地進行考察、走訪等方式,了解當地面臨的生態問題與當地居民的生態意識現狀﹔結合發現的問題,採取集中宣講、主題培訓等多種方式進行生態知識普及﹔並針對樹木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具體問題開展科技幫扶。八年中,同學們根據社會實踐的調研情況完成調查問卷76082份,形成調研報告438份。
在今年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同學們把線下實踐搬到了線上,林學院吳玉博士等組建的實踐團隊,通過直播的方式搭建“植物雲課堂”,博士生化身“教學主播”,與中小學生互動,以鮮活的形式傳遞科學知識。
一把鐮刀、一個喇叭和一本工作記錄簿,每天早晨7點,2020屆林學院畢業生、現廣西黃冕林場技術員盧旭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白天伐木、撫育,調研、記錄,晚上到林區及農戶家中宣講森林保護和防火知識。林區山路陡峭崎嶇,雜草荊棘密布,工作不過四個月,鞋子走壞了兩雙,卻寫完了兩本工作記錄簿和一篇調研報告。
對學子生態素養的涵育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對職業的規劃和選擇。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中,赴基層就業人數比例較往年提高了48%。一批批朝氣蓬勃的南林學子響應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行業特色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引領社會風尚的優勢,將綠色生態的種子播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