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安永 錢仕豪
冬季,劍河縣城籠罩在濃霧中,距離縣城16公裡的革東鎮東隴村已沐浴在陽光裡。
早上7點半,6歲的楊吉獨自踏上了去幼兒園的路,這條不足300米的路,他走得飛快,因為幼兒園裡有一群可愛的小伙伴、一堆好玩的玩具、一個多才多藝的老師以及可口的早餐在等著他,玩累了,他還可以在小床上踏實的午睡。
因地制宜 山村建好幼兒園
楊吉的父母長年在浙江打工,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奶奶原本打算讓楊吉到縣城上幼兒園,自己去租個房,就近照顧孫子。
2017年3月,東隴村幼兒園開園,楊吉和奶奶也就安心地留在了村裡。
東隴村幼兒園在村子中央,因為孩子不多,就和東隴小學共用一個教學樓,樓下是小學一二年級,樓上是幼兒園。
劍河縣像東隴村幼兒園這樣利用村裡的小學或者教學點建設的“校中園”有61所,此外,還因地制宜,新建或者利用閑置校舍改造獨立園19所,利用村級活動室辦成“室中園”15所,實現山村幼兒園全覆蓋。
山村幼兒園的建成,極大方便了村寨的學齡前兒童實現就近入園,截至今年8月,劍河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3%。
科學開課 內容豐富有樂趣
上午9點,陽光正好,東隴村幼兒園林海蘭老師帶著孩子們穿行在村裡小道上,撿拾落葉和小花,貼到紙上,變成一幅幅充滿想象力的花草畫。
而東隴村幼兒園的張燕燕老師正和孩子們踩著咚咚的鼓聲跳起劍河的苗族水鼓舞,二樓村委會的干部紛紛來到走廊上,欣賞這個固定節目。
近年來,劍河縣著重突出山村幼兒園的特點,把“農村課”和“民族課”融入課程內容,讓幼兒走進大自然、走近農耕文化,同時,將民族歌舞、民間藝術等引入課堂,並在山村幼兒園推廣科學教育方式。
在屯州村幼兒園教室的牆上貼滿了孩子們開展自主游戲的主題畫,這是去年11月周章滿老師參加革東鎮中心園培訓學到的。
周老師介紹,“自主游戲不設主題,只是給孩子們提供材料,要做什麼,和誰合作,都由孩子自主選擇,游戲結束后,大家分享整個過程,並且畫下來。這是鍛煉孩子們獨立思考、社交、動手、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多措並舉 師資培養有保障
科學的教育方式成就孩子,多措並舉的培訓則成就山村幼兒園的教師和保育員。
劍河縣95所山村幼兒園,大多數在較為偏遠的農村,成長空間較小,難以吸引和留住科班出身的幼兒教師。
為穩定山村幼兒園的保教員,劍河縣在招聘時,把重點放在本村乃至本鄉鎮的未就業婦女青年上。
目前,劍河縣已聘教師116名和保育員109名,屬於本村寨年輕婦女達到90%以上,屬於本鄉鎮內的達99%。
除了嚴格規范化培訓新招聘的山村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外,入職后劍河縣繼續從業務、大教研、跟班學習、入園指導、技能比賽五個方面進行培訓指導,讓他們快速提高業務水平。
2017年,唐友玲以保育員身份進入屯州村幼兒園工作,一年時間,她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順利通過考核,於2018年3月成為幼兒教師。
“每個學期,縣裡的集中培訓不少於一次,鎮裡的中心幼兒園培訓不少於兩次。還有各種比賽,到中心園跟班學習,上面派老師入園指導。一學期下來,能學到很多東西。”說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唐友玲十分感激。
截至今年9月,劍河縣級層面培訓山村幼兒園教師7期700余人次,鄉鎮中心幼兒園培訓山村幼兒園教師179期1300余人次。
穩定的保教員隊伍,設施齊備的園舍支撐起劍河縣山村幼兒園的一片天,讓山村幼兒“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問題得到基本緩解。
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局長王槐奎介紹,劍河縣創新舉措,強化山村幼兒園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大中心園輻射山村園力度,更好地帶動山村園同步協調、可持續發展,讓山村幼兒從“有園上”到“上好園”轉變,推動農村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