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納雍縣切實加強臨時救助與扶貧政策的銜接,著力發揮臨時救助在促進解決“三保障”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納雍縣創新實現民政、扶貧、醫保三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對因疾病治療造成家庭支出較大、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時給予臨時救助,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返貧。
強化組織保障,引領社會救助工作開創新局面
納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要求強化貧困人口兜底保障,解決醫療保障突出問題和防止脫貧群眾返貧,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對2020年1月1日以來生病住院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患者,完成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保”報銷,醫療救助資金由財政惠民補貼資金監管系統撥付完畢后,自付費用超過2000元的,由縣醫保局開展信息篩查比對后將名單提交縣民政局,由縣民政局對因重大疾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於5日內按相關規定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確保最大限度防止貧困戶因病返貧。縣民政局及時制定《關於在脫貧攻堅醫療保障中充分發揮臨時救助作用的工作指導意見》,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困難群眾醫療保障工作的緊急通知》,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以發揮臨時救助制度效能、強化兜底保障為目標,堅持助力脫貧與防止返貧相結合、增強時效與規范管理相結合,對經核實因病陷入困境的個人或家庭主動及時實施臨時救助,兜住民生底線。
加強部門協作,織密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
立足兜底線、提時效、建機制,確保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合力攻堅、助推脫貧,切實發揮臨時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脫貧功能作用。一方面積極與縣扶貧辦溝通對接,利用兩部門現有信息系統,常態化開展信息比對,對比對結果及時進行會商和研判,對存在問題及時制定措施加以解決。另一方面暢通與縣醫保局的信息溝通渠道,及時對接更新醫保系統患者對象屬性,尤其是及時更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在醫保系統裡的對象屬性。對重點保障對象名單和監測戶名單,及時與醫保局共享信息,及時掌握醫療結算情況,對存在因病致貧、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及時實施救助保障。同時,縣醫保局每月初將上一月內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保”報銷后自付費用超過2000元的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名單反饋到縣民政局,做到預警監測,主動發現,及時救助,切實形成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更密更牢。今年以來,納雍縣對因病致貧返貧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1227人次實施臨時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328.8萬元。
倡導上下聯動,舒暢救助措施精准的新通道
嚴格核查程序,做到應救盡救,自今年以來生病住院的患者,完成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保”報銷,醫療自付費用超過2000元的,由縣醫保局開展信息篩查比對后將名單提交縣民政局,縣民政局委托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對患者家庭開展入戶核查。納雍縣民政局在收到醫保局反饋名單后,第一時間印發《關於落實困難群眾醫療保障工作的提示函》到鄉鎮(街道),對醫保局篩查反饋的三重醫療保障后自付費用超2000元的名單,認真組織開展核查工作,核查結果體現患者家庭整戶經濟收入狀況及是否擁有機動車輛、商品房、財政供養人員、工商營業執照等情況,做到核查情況精准,確保救助對象認定精准。對因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按相關規定給予應急性、過渡性臨時救助,救助標准根據醫療自付費用及其家庭貧困狀況核定。同時進一步落實“救急難”主動發現機制,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內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生活困難,動態掌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情況,對因病陷入困境的個人或家庭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初步實現臨時救助工作縣、鄉、村三級聯動,確保救助措施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救助成效精准。
優化審批程序,提升臨時救助兜底線高時效
積極運用“先行救助”方式,增強臨時救助時效性,根據醫保局篩查比對提供的花名冊和鄉鎮(街道)入戶核查情況,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對象中急難對象實施先行救助,再按臨時救助實施方案要求補齊程序資料存檔。同時建立跟蹤管理機制,對救助成效進行跟蹤管理,對救助后還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及時跟進相應的救助保障措施。
組織個案會商,建立臨時救助科學的保障線
為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確保最大限度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返貧,充分發揮了臨時救助在脫貧攻堅決勝沖刺時期“兜底中的兜底”功能,採取集中審批與一事一議相結合的方式,針對醫療自付費用較大,困難程度特別深,面臨生存危機、心理危機的貧困人口,通過個案會商,一事一議,並將個案會商結果報分管縣長審核,在政策范圍內給予救助資金傾斜。(納雍縣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