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趙秋麗 馮 帆 本報通訊員 亓健生 孫艷《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 08版)
走在煙台大學的校園,修葺一新的運動場人氣頗旺,在陽光明媚的秋日裡來場有海風相伴的體育競技,成了許多煙大師生天天打卡的習慣。
今年九月,煙台大學投資900多萬元改造了21000平方米的運動場地,10片網球場、14片排球場和20片籃球場全部鋪上了嶄新的厚硅PU彈性面層,陽光之下藍綠相間的新塑膠場地格外醒目,94盞照明燈使球場在夜晚也亮如白晝,學生們正在進行各種運動,青春的身影讓校園內暖意融融。
在煙台大學,不斷改善提升的除了運動場地,還有廣大師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參與體育競賽的成績以及日益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
主動鍛煉成為生活好習慣
“最初跑步是為了體測做准備,后來每天晚上去操場上跑幾圈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不僅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提升睡眠質量和身體素質,還讓我戒掉了手機癮。”剛運動完的煙台大學學生馮雪梅對記者說。
從2008年開始,煙台大學每年對全校本科生進行體質測試,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將學生體測成績與獎學金、畢業相挂鉤,突出體測與其他考試同等地位。經過12年的堅持,學生參加運動的意願明顯增強,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很多同學從剛入學時迫於體測壓力臨時突擊,慢慢轉變為養成了主動鍛煉的好習慣,越來越多“宅男宅女”走進了體育場,煙大“夜跑大軍”人數日益增多。
2017年,學校組織剛入校的2017級大學生進行體測,不及格率為11.7%,良好率為21%,優秀率僅為1.1%﹔一年后,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體測,不及格率降低了3個百分點,良好率提升了10個百分點﹔2019年,第三次對這批學生進行體測,不及格率降至6.8%,良好率提升至38.2%,優秀率則提升至5.4%。從煙台大學2017級學生體測統計數據來看,經過三年的努力,學生體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隨著學生們體育鍛煉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改造老舊體育場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體育學院院長張偉說:“學校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教學改革核心地位不動搖、教學基本建設投入優先地位不動搖’的原則,在當前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堅持加大投入力度,對原有的網球場、排球場和籃球場進行全面改造,對場內運動器械全部換新,按照計劃改造校內體育場,讓學生課余時間有更多的專業場地可以鍛煉。”
“業余選手”也能取得競賽好成績
在煙台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體育學院教師王英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帶著一幫非體育專業的學生練習健美操,一練就是數小時。令人沒想到的是,這30多名“業余選手”組成的煙台大學代表隊,在2019年11月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暨中國大學生健美操、校園健身操舞錦標賽上,奪得普通院校組健美操項目第一名。
如何提高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運動水平、帶動更多學生參加體育競賽?體育學院副院長於鵬飛說:“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四好’工作法,即通過選拔機制挖掘好苗子、開展體育活動形成好風氣、號召學生參加競賽組建好隊伍、完善機制獎勵學生的好成績。”
於鵬飛介紹,學校通過運動會和學生體測遴選出在體育運動方面有潛質的學生,將水平較高、熱愛體育競技的學生組成專業代表隊,組建了校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田徑隊、健美操隊5支代表隊,配備了專門的教練。同時,學校組織開展各個層面的日常體育競賽,帶動更多同學參加體育競技。值得一提的是,煙台大學將體育類競賽納入學生學科競賽獎勵,對在較高水平體育賽事中獲得前八名的同學進行獎勵。
在學校“四好”工作法的長期堅持下,不僅越來越多非體育專業的普通大學生開始參與體育運動,學校更在各類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為助力冬奧、響應國家“3億人上冰雪”的號召,煙台大學於2019年9月組建了山東省第一支高校冰球隊。成立僅3個月后,球隊首次出戰國家級賽事,在2019中國首屆大學生冰球錦標賽中,這支看似“稚嫩”的隊伍卻大比分戰勝了多支名校代表隊,一舉奪得全國第四,同時斬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優秀教練員獎”和“優秀前鋒獎”。
體育愛好與體育文化相互結合
10月28日,煙台大學學生籃球賽正在進行,場上球員們激烈爭奪,裁判員於忠奕穿梭於球場上,判定著每一個進球,他動作標准,判罰專業,就算激烈拼搶中一閃而過的犯規動作,也逃不過他的法眼。
在煙台大學,一幫學生組成了裁判協會,他們通過學習取得了國家証書,不僅緩解了校園裁判員緊張的局面,還有不少校外賽事主辦方慕名而來。
除了裁判協會,煙台大學還有各種球類協會、跆拳道協會、啦啦操協會、瑜伽協會、棋牌協會、梅花樁武術協會等十余個體育社團。依托這些社團,煙大近三年開展了150余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其中既有傳統的球類比賽活動,也有戶外拓展、熒光夜跑、漂移板比賽、輪滑比賽等新興體育健身項目,還有梅花樁拳練習、棋牌比賽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育活動。經過多年培育,廣大煙大學子“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煙大體育文化結出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