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貴州各地迎來溫暖的“小陽春”,時逢生姜採收時節,各地姜農都趕在這個好天氣,完成最后的採收工作。
在鎮寧自治縣丁旗街道辦塘堡村的青岡坡上,無數綠枝倔強地從青色大石頭下鑽出頭來,在冬季的艷陽中茁壯生長。青岡坡下,數以百計的農戶正在俯身採姜,花花綠綠的頭巾點綴在青岡坡下,一派積極奔向新生活的場景。
“老板明天還要人嗎?我帶著我兒媳婦來。”“我家還有個親戚50多歲,能不能來?”午間休息剛結束,一群工人簇擁著現場管理員吳貴海七嘴八舌地問起來。
吳貴海是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青岡坡基地生姜採收的現場管理員,他大聲回應:“年齡不是問題,隻要能干活,明天早上7點來這裡登記點名。”
大家滿意離開后,吳貴海攤開手裡的名單,笑著說:“每天100多人,我得仔細核對,下午收工給他們發錢。”
說話間,吳貴海從包裡掏出3疊百元大鈔。他解釋,農戶們用不慣微信,每天他都得帶現金來,根據分工不同按80至150元/天發放工資。工資高,周圍的農戶都搶著來務工。挖姜、砍枝、裝袋、稱重、背貨、裝車……分工有序效率高,大家干得十分起勁兒。在這裡,留守在家的婦女找到了用武之地。
作為全省最大的生姜種植產區,鎮寧自治縣以“小黃姜”為主要品種,生姜種植面積達15.11萬畝,產量達30萬噸,預計今年產值超10億元,可帶動2萬余姜農增收。
回顧歷史,鎮寧的小黃姜發展還要追溯到4年前。當時,雖種植歷史悠久,但農戶產業發展意識不強,種植零散,發展緩慢,多年依舊還保持在小農經濟的水平線。
為加快產業發展步伐,2016年,鎮寧引進首家台資企業,成立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生產、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為鎮寧小黃姜產業發展埋下伏筆。
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古永雄回憶:“2016年,鎮寧生姜面積6萬畝,但品質不高價格受限。2017年,我們一邊建廠一邊展開小范圍收姜,當年,市場低迷姜農正愁銷路,我們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對貧困戶保底收購,許多老人帶著孫子推著板車天不亮就來了。消息傳開后,第二年全縣的生姜種植面積就翻了一番。”
作為全省為數不多做生姜深加工的企業,黔棠姜公司的到來,為鎮寧小黃姜產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保底收購,大大提振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避免了出現滯銷等問題。
與此同時,鎮寧自治縣政府積極籌措涉農資金1100萬元用於小黃姜產業發展,對姜農進行補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小黃姜產業發展專家庫,成立小黃姜種植專班開展種植技能培訓,提升小黃姜生產經營水平﹔積極與大潤發、沃爾瑪、中航工業集團、各大中小學等進行對接,拓展銷售市場﹔支持企業在京東、天貓等電商平台開設網店,實現“線上線下”營銷兩手抓,建設並運營電商銷售服務網點61個﹔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參加省市各類展銷會、推介會。
“每年,我們從栽種到採收都會採取相應的培訓,先培訓合作社和大戶,再到現場進行面對面的細節化指導,通過系統性培訓提升姜農的種植技術,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畝產值甚至高於玉米10倍。”鎮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程蕾說,因為生姜經濟價值高,老百姓的種植熱情十分高漲。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鎮寧小黃姜正不斷朝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前進。
2020年,“鎮寧小黃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鎮寧大力推行建基地、上規模、創品牌,特色產業發展形勢愈發強勁﹔農村電商讓小黃姜迅速進入大城市。在黔棠姜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發展加工、搞活流通、開拓市場、打造品牌一氣呵成,當地姜農緊密地融入了產業鏈分享紅利。鎮寧小黃姜遠銷四川、重慶、浙江、湖南、內蒙古、俄羅斯等地,成為小有名氣的地方特色產業。隨著我省脫貧攻堅的連連告捷,生姜產業也在“接二連三”的道路上邁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梁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