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變·新時代的貴州人】向幸福的生活沖呀! 記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2020年11月06日10:07  來源:貴州日報
分享到:
 

這幾天,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工作人員吳敏有些忙碌,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開始,讓她基本上每天都在社區的各個樓棟之間穿梭。

太陽西斜,趁著回社區服務中心拿資料的間隙,她踱步到了辦公室一旁的“四點半”課堂門口瞧了瞧,上小學的兒子正在裡面做手工,今天的課程似乎非常吸引人,孩子們聽的聚精會神,吳敏看著安心。

“平時工作時間長,不方便帶小孩。在這裡,小孩可以多學點知識,我也很放心。”除了是社區的工作人員,吳敏也是一名搬遷群眾說。自從搬進了康華社區,不僅生活環境大幅提升,自己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孩子上學都方便了很多,還有貼心的服務,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在貴州大地上,整齊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寬敞干淨的道路,幼兒園、“扶貧車間”、群眾服務中心……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現今,孩子讀書省心了、大人工作舒心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了,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對於“幸福日子”的定義,從江縣南苑社區搬遷群眾黨華杰有著她的理解。從外省嫁到從江多年的她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一直在外打工,離開了心愛的孩子。“沒辦法陪伴兒子成長是我心裡的一個疙瘩。”黨華杰直言。2019年,從老家搬到南苑社區后,黨華杰看到了社區扶貧車間的招聘,和同樣外出務工的丈夫商量,決定停下外出的腳步,留在家裡。如今,黨華杰已經是南苑扶貧車間食用菌種植基地種植領班的她,每天樓下上班,馬路對面接送孩子,丈夫在老家流轉土地發展產業,一家人相互陪伴,這就是黨華杰的幸福日子。

“外出務工就不能陪你,陪著你就不能賺錢養家。”這是多數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身為父母的無奈。為此,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做好“后半篇文章”,做好搬遷群眾培訓工作,建立扶貧車間和扶貧基地,把勞動力留下來,用起來,活起來,讓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幸福小家的載體。

經營幸福小家的還有水城縣千戶彝寨的搬遷戶梅畢長。“彝來彝往”是梅畢長在千戶彝寨經營的小吃店,在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和火把節,梅畢長忙的不可開交。“火把節的時候,游客特別多,一個月就賺了8000元左右。現在游客相對減少了,但收入也不少。”梅畢長說,自店面開張以來,生意比預期的要好不少。

“大家都挺喜歡吃我的烏洋芋,還有不少游客打包帶走。現在,除了日常開銷,我還能存下一些錢。”對現在的生活,梅畢長很是滿意。

景區住好房子,創業掙到票子,像梅畢長一樣,吃上“旅游飯”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還有不少,他們依托搬遷點特色小鎮優勢,發展民宿、開店面、參加文藝表演隊等,多形式開啟幸福生活。

【微訪談】

玉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搬遷群眾向文有:好日子需要靠我們的雙手來奮斗。

記者:搬出來以后最大的變化和感受是什麼?

向文有:我之前的老家住在距離縣城10多公裡的朱家場鎮茅坡村,就是僅僅的10多公裡,讓孩子們上學都成了問題,當時政策下來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為了孩子,為了教育,一定要搬。因為我身患殘疾,搬過來以后,離開了土地,我焦慮過,彷徨過,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該怎麼辦,這個時候,社區開設了微田園,因為我種的好,社區分給了我4塊地種植蔬菜,同時我還代管鄰居們的十多塊菜園,每天的生活都過得十分充裕。

現在,我的媳婦在社區公益崗位上每個月有近2000的收入,菜園的菜吃不完我還拿去賣,小孩就在社區馬路對面上學,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搬到這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雖然我們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房子,但我們也還要靠著勤勞的雙手,過上幸福的日子。

【記者手記】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是搬進一個新家,更要搬出精氣神。對於搬遷群眾來說,好日子不單單只是搬出來住上新房這麼簡單,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對就業的需求,他們懷著希望,依靠勤勞的雙手,憑著不懈努力開啟新的生活,就像晴隆阿妹戚托搬遷群眾張加美告訴我的:“黨給了我們這麼好的政策,讓我們搬出大山,我們也要努力奮斗,過上屬於我們的好日子。”有志者事竟成,搬遷群眾的明天會更加幸福多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悅)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