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展產業 不斷拓展就業

晴隆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2020年10月29日08:53  來源:貴州日報
 

本報訊 (記者 李允鳳)深秋的晴隆,秋高氣爽。走進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處處呈現著盎然生機和蓬勃朝氣:白天,老人們在家門口刺繡、帶娃,年輕人們在小鎮邊上的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務工掙錢﹔夜晚,群眾和游客圍著篝火熱情共舞……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2016年,為了安置晴隆縣三寶彝族鄉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啟動修建阿妹戚托小鎮。如今,三寶彝族鄉1317戶6263人全部搬到阿妹戚托小鎮,開始了新生活。

為保障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脫貧”,晴隆縣在三寶彝族鄉遷出地圍繞土地資源、林下經濟做文章,盤活“三塊地”,發展鞏固養雞、養牛、天麻等扶貧產業,同時對全鄉可造林土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作為供應天麻、食用菌等產業發展的菌材原料。還培育大徑材作為國家儲備林,“現已造林1.53萬畝,每畝補貼農戶1200元,覆蓋貧困戶876戶4666人。”晴隆縣扶貧辦負責人說。

此外,在阿妹戚托小鎮邊上,晴隆縣打造三寶工業園區,引進制鞋、服飾、摩托制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目前已進入9家企業,為搬遷群眾提供1500余個就業崗位。

按照旅游景區風格建設的阿妹戚托小鎮還不斷完善商業民宿酒店,文化演藝等旅游基礎設施,吸引大量游客,讓不少搬遷群眾吃上“旅游飯”。

“現在一個月收入1萬多元,我相信,通過努力,我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搬遷到小鎮開了一家餐館的楊登文高興地說。

三寶彝族鄉搬遷只是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晴隆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當頭炮”,通過同步發展產業、拓展就業等方式,在安置點及周邊配套建設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布局平菇種植、林下菌藥、水蛭養殖、茶葉等產業,深挖就業崗位,讓易地搬遷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把搬遷安置點打造成改變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典范、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典范、脫貧攻堅感恩教育的典范、建立“五個體系”的典范、讓搬遷群眾“快融入、能就業、能脫貧”的典范,向高質量打好收官戰發起沖刺。

截至目前,晴隆縣共投資23.61億元,建成6個縣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過“以搬促脫、以拆促搬、以小促大、以業促穩、以統促全”,實現全縣12575戶57841人搬遷群眾(貧困人口8592戶39566人)全部穩定搬遷入住。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