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三宝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户杨程国:

向着幸福跑出加速度

2021年06月09日08:36  来源:贵州日报
 

5月23日,周日。晨起,杨程国搭前沿工作队的便车回老家——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青龙组。

一个半小时后,进入三宝乡地界。汽车在茂密的杉树林间颠簸穿行,路旁的地里是一人多高的小树。三宝乡副乡长吴信学说,待这些新植树木成林,三宝乡森林覆盖率将超过90%。

整乡搬迁到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以后,群众少有回乡。杨程国一家是第一批搬迁户,3年多来,除了他自己,家人都不愿意回来。老婆说,那里除了空气好,啥都没得,以前做梦都想离开的穷旮旯,现在就算用八抬大轿,她也不想再回去。

三宝乡过去是真的穷。有一首民谣曾这样唱:“大人有‘三宝’,草帽、水鞋、厚棉袄。小孩有‘三宝’,棉鞋、手电、新书包。”说起孩子们要打着手电走十多里山路去上学的过往,杨程国摇头叹息。

极度贫困让群众的基本需求变成奢侈梦想。大部分人家外出打工的动力和人生梦想仅仅是新建两间牢固的小平房,但教育不兴,文化欠缺,“干一年活,挣两月钱”;交通落后,“买一块砖要花两块砖的钱”。群众无奈地总结:打工一辈子,两间砖房子;守着两间房,就过一辈子。

吴信学介绍,4年前晴隆县城走街串巷的“背篼族”,60%以上来自三宝乡;全乡70%的人家靠领取救济救助生活。

三宝街道新塘社区支书杨佩勋就是当地人。他最深刻的贫穷记忆是:与他同年考进城读高中的三宝学生只有4人,还有人因经济困难而退了学。

极度贫困阻碍了群众奔向幸福的步伐,却从未磨灭有志者奋斗的初心。

搬家以前,杨程国曾举家外出务工,也回乡搞过土鸡养殖,都没挣到钱。后来在浙江宁海帮扶干部的扶持下,他陆续种下了70多亩雷竹、400多亩仿野生天麻。全家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摘下贫困“帽子”,幸幸福福过日子。

车随山路拐了又拐,到了青龙组。杨程国的老屋孤零零地立着,那是杨程国和儿子的家。屋檐下的大圆桌上,两个月前的茶碗还端端正正地放着,农具散放于墙根处,大门没有上锁,一切如原样。林间,厚厚的杉叶覆盖着蓬松的泥土,天麻冒出嫩绿的脑袋,看样子丰收在即。

2018年起,杨程国的产业连年获得丰收。雷竹笋年收入9万多元,天麻年收入约5万元,同时带动群众务工年收入约18万元。

搬家以后,妻子杨永英在阿妹戚托小镇的晴隆中天智选假日酒店当上餐厅服务员,年收入约3万元。大儿子在县城某企业当销售员,月收入6000元以上,业绩好时收入过万;小儿子到成都做建筑工,月收入也是七、八千元。

搬家的第二年,全家一步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

关于幸福,富起来的杨程国有清晰的定义。他说——

幸福就是老婆有好心情收拾打扮,开开心心去上班;

幸福就是孙子孙女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去上学;

幸福就是一家人齐心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李允凤)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