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社会民生

让阿妹戚托更美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党委

2021年07月25日08:2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全体同志务必戒骄戒躁,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积极作为,不断开创三宝发展新局面,让我们的阿妹戚托更美。”

在6月28日举行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搬!整乡搬!”易地扶贫搬迁是重要脱贫路径,2017年,极贫乡镇三宝彝族乡开始实施整乡搬迁。

挪穷窝、拔穷根、开新业,道理好讲,但要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又有太多的不舍。三宝彝族乡有6000多名乡亲,要顺利完成整乡搬迁,并不容易。

“干部前门进、群众后门出。”乡干部文森说,在搬迁动员之初,许多群众难以接受,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尽锐出战,一战到底。三宝彝族乡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奋战一线,同问题叫板、向困难宣战。他们逐村逐寨座谈,逐家逐户走访,讲政策、解疙瘩,耐心细致做群众思想工作。同时,先后组成12个工作组,100多名干部分赴群众务工集中地海南、浙江、广东等8个省市(区),用心用情推进搬迁工作。此外,还通过“党员示范带头搬”“干部亲属带头搬”“能人寨老带动搬”等举措,聚力打开突破口,逐步提高群众搬迁积极性。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打动民心。在全体干部“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的奋战下,三宝彝族乡1317户6263人按时顺利搬出深山,住进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家。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如今,天一黑,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就燃起熊熊篝火,

三宝彝族乡搬迁群众和游客一起欢歌起舞。“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舞”,有“东方踢踏舞”之称,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安置点以此命名,就为打消搬迁群众对迁入地的陌生感,留住文化的根。小镇依山就势,民居错落有致,极具民族特色。“搬出文化、留住乡愁”,这座“搬出来”的小镇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龙正英最爱的就是到广场上跳舞。但刚搬来的时候,她也苦闷过。“家里,电器不会用;出门,路都找不到。”龙正英说,“只觉得一切都很陌生,过不习惯。”

为帮助搬迁群众尽早适应新生活,小镇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城镇居民享受的政策待遇,老乡们一样也不少。县里又抽调一批干部,以结亲包保的形式,跟踪解决大家的生活问题。同时建立“500米党员服务圈”,从马桶、灶具、防盗门的使用等生活常识入手,在家电维修、便民理发等一桩桩小事上着力,解决搬迁群众遇到的“不适”。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当地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并设置就业创业中心,采取“人社中心+劳务公司+企业”一体化培训模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小镇配套建设占地350亩的产业园区,这些年相继引进了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涉及新能源汽车、服饰鞋帽加工、家装建材等,提供了1500余个就业岗位,有力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让他们从种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同时,依托3A级景区阿妹戚托小镇,全面盘活旅游业态,带动100名新市民通过民族舞蹈稳定就业、55户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稳定增收;聚力推进民族刺绣技艺与旅游业融合,成立“锦绣坊”,86名绣娘就近就业,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了“指尖上的经济”。

而他们的老家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也没荒废。三宝彝族乡党委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土鸡、生态肉牛、天麻等产业,搬迁群众入股增加收入。

如今,贫困已成历史,6000多名乡亲搬进欣欣向荣的阿妹戚托小镇,过上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记者手记

三宝彝族乡党委心系群众,一心为民,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解民忧,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搬迁之前,三宝彝族乡党员干部走村串寨、苦干实干,“以我之脱皮,换民之脱贫”的精神完成搬迁任务。搬迁之后,他们尽心竭力,做好后续扶持,继续冲锋陷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白加黑”“5+2”,在三宝彝族乡党委的不懈努力下,搬迁群众过上了载歌载舞的幸福新生活。

新闻链接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曾经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道路交通闭塞,土地破碎贫瘠,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83.78%,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山区。201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三宝彝族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彝族乡。如今,6000多名乡亲实现了“在老家分钱票子、在县城住新房子、充分就业过上好日子”。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