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沖刺,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以及各地新風貌。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幺鋪鎮的阿歪寨村,恍若走進一幅古老的山野風景長卷之中。干淨整潔的青石街巷,沿巷而立的古朴民居,村民庭前院后花香四溢,村街溝渠清水靜流,在十一小長假期間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打卡。
“現在我們寨子變漂亮了,大家不僅住起來舒心,很多人還因此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好。”村支書韋俊說。2016年以來,阿歪寨深入挖掘當地的藤甲冑文化和民俗文化,將過去貧困落后村落變成了如今集民宿、研學、養生、文創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區,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事實上,阿歪寨的變化只是安順經開區以文促旅、推進文旅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順經開區以“文振經開·黔城安順”為定位,深入發掘本土文化,豐富旅游業態,形成了農旅互融、工旅互動、文旅互促、村旅互進的發展新格局。
位於安順經開區的阿歪寨。婁勇平 攝
注入“藤甲文化” 建設“旅游+康養”鄉村振興典范
阿歪寨是一個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寨,“阿歪”的布依語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之意。然而在過去,這裡的群眾生活卻並未如願望中那般美好。由於當地山高路遠,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無農業產業支撐,致使全村247戶1056人48戶191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歪寨藤甲谷。 王興文 攝
“干了一輩子農活,從來沒想過到60歲還能靠手藝賺錢。”阿歪寨村村民韋永忠笑著說。在他手中,一根根小小的青藤正在被熟練地纏繞、編織,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一件經過精心編制的“藤甲衣”即將完工。接下來,他還會繼續編織藤甲裙、藤甲護手、藤甲盾牌等,這一整套“裝備”,在市場上的價值至少在2萬元以上。
正在編織藤甲衣的阿歪寨村村民韋永忠。孫遠桃 攝
在阿歪寨,越來越多的村民把藤甲冑編織作為一份專職的工作。“現在村裡打造好了,越來越多人願意過來旅游,我們編出來的青藤制品不愁銷。”說起自己正在編織的藤甲衣,韋永忠打開“話匣子”。
相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火燒藤甲兵,部分藤甲兵幸存者四處逃亡,幾經遷徙,后人輾轉至歪寨繁衍生息,以打獵農耕為生。為防虎狼偷襲,便採山中青藤編織藤甲冑護身。為此,藤甲冑編織技藝得以傳承下來,安順經開區也成為了中國目前唯一的三國藤甲之鄉。
到阿歪寨旅游和寫生的畫家和學生。孫遠桃 攝
為了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2016年來,阿歪寨緊扣鄉村振興要點,採取共同締造模式,以“鄉愁阿歪寨,神秘藤甲谷”為定位,持續推進“農文旅”一體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把傳統古老的石頭房子改造成121間新民宿,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也都干上了旅游活,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美好。
注入地方文化 打造“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目的地
辣子雞、絲娃娃、裹卷、冰花鍋貼、沖沖糕……在安順經開區助農標准化中央廚房,這些光看名字就讓人垂涎欲滴的安順美食正在被生產,經過分揀、清洗、切割、加工、包裝等工序后,一批批半成品或成品食物下線。
安順經開區助農標准化中央廚房的美食。孫遠桃 攝
“作為一個‘旅游+特色食品’的項目,助農標准化中央廚房著力整合、改造、提升現有安順主副食品的加工和餐飲行業資源,通過統一採購、配送和標准化生產模式,進一步豐富餐飲市場供應。”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央廚房通過集團化採購、集約化生產、標准化操作、工廠化配送、專業化運營的現代餐飲服務管理,提供團餐、體育賽事供餐、高鐵餐、航空餐、超市便捷餐等,並圍繞全域旅游,生產獨具安順特色的名小吃,通過食品深加工,將充滿地域風味的安順辣子雞、絲娃娃、裹卷等做成旅游產品,讓到安順旅游的游客把“安順味道”帶到全國各地。
安順經開區助農標准化中央廚房的美食。孫遠桃 攝
與此同時,中央廚房採還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來自市場的“菜單”與村級合作社的生產“訂單”相結合,精准對接農戶與市場產業、生產端與消費端,開啟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生鮮革命,推進“黔貨出山”,實現“旅游+特色食品”深度融合發展。
巧妙地將文化與經濟銜接,拉動投資,激活市場。到安順經開區,不僅有好吃的美食,在多彩萬象旅游城,“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同樣讓人流連忘返。這個佔地30畝,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的文化園,是按照安順文化名人戴明賢散文集《一個人的安順》一書中描寫內容為主題,以民國時期老安順的城區布局,以山、水、石、樓、食為載體,用微縮、抽象等手法濃縮重現民國安順市井風貌,展現了老安順文化與風土人情。
多彩萬象旅游城。 張燕 攝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孫遠桃 攝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 。唐琪 攝
在園區內,不僅有表現商隊溝通滇黔的“馬幫過街”雕塑,還有獨具特色的石牌坊、懷遠門、永順門、鐘鼓樓、順園、適園、戲台等。此外,文化園還以旅游文化餐飲為主要業態,融合現代元素,通過發掘安順傳統美食,打造“文化+旅游+美食”網紅打卡點和旅游目的地,成為富有文化情懷的旅游集散地和展現安順文化的窗口。
注入時尚文化 推進傳統旅游向新興元素拓展
一湖為心,兩園連成片,九山環城繞……走進安順市經濟開發區婁湖生態公園,前行的腳步會不自覺慢下來。在這裡,自行車慢道與環湖棧道交錯,九德文昌亭、婁公亭、風雨讀書廊等文化亭廊別具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婁湖生態公園及藝文中心。婁勇平 攝
“在婁湖不僅可以看風景,還可以吃火鍋、賞名畫、看劇場,已經成為游客到安順旅游必來的一個網紅打卡點。”正在公園散步的市民王先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王先生口中的“網紅打卡點”,指的正是坐落於婁湖的藝文中心,這個集展覽、消費、游樂為一體的獨特建筑,由6個花瓣場館組成,其中3個“花瓣”飄在湖面,俯瞰宛如一朵巨大睡蓮。6個館功能分別是安順美術館、新派火鍋館、精品黔菜館、塞納左岸咖啡館、仟禧婚典中心和演藝劇場,自然環境與公園游憩相輔相融,為前往公園的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最核心、最具活力的休閑文化地標和精神文化場所,也成為城市微旅行目的地和慢生活新領地。
三合苗寨。安順經開區宣傳部供圖
位於安順經開區的安順蠟染館。孫遠桃 攝
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復蘇夜經濟成為安順經開區提振消費市場的重要舉措。2020年以來,安順經開區立足安順本地特色美食等資源稟賦,不斷規范和優化夜間經濟營商環境,將夜游從“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逐步提振升級。婁湖藝文中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業態豐富、管理規范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帶動了夜食、夜娛、夜購、夜游的夜間經濟發展,全力點燃消費熱情,助力推動“夜安順”品牌形成。自藝文中心8月23日開館以來,每天人頭攢動,目前已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20萬元,成為了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地標。
位於安順經開區的黃齊生故居。安順經開區供圖
正在安順蠟染館制作蠟染的傳承人。孫遠桃 攝
“三國看歪寨,三線看雲馬,民國看幺鋪,未來看經開。”安順經開區黨工委書記代敏表示,安順經開區21度的夏天,得天獨厚的航空、高速、高鐵半小時零換乘的立體交通,和一大批興起的康養旅融合示范點,讓安順經開區邁入了全域旅游二次創業快車道。圍繞“文振經開”的發展部署,安順經開區將繼續秉承“謀劃一盤棋,奮進一條船,發展一體化,地域一家親”的目標,努力推動全域旅游、鄉村振興走前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