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荔波縣把桑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重點培育,牢牢把握“八大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建立“三實三小三沉”桑蠶全產業鏈扶貧模式,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走出一條依托資源、具有特色、農企共贏的“新絲路”。全縣桑園種植面積4.05萬畝,年綜合產值達2億元左右。
“三實”調整產業“盤子”
問需市場,規劃實。結合近年蠶繭價格一路飆升的現狀,依托國家退耕還林和“東桑西移”政策,按照“擴大規模、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的發展思路,以建立10萬畝現代優質高產蠶桑產業基地為目標,構建桑蠶全產業鏈,推動桑蠶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貴州桑蠶產業第一縣。編制完成10萬畝桑蠶全產業鏈投資組合方案,全縣桑園種植面積達3.7萬畝,建成蠶房26.5萬平方米。政策引領,扶持實。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桑蠶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荔波縣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種桑養蠶實施方案》,明確對種桑對象最高給予1600元/畝含桑苗、化肥、土地流轉等綜合補助。落實桑蠶保險,養蠶農戶全部參保,飼養大蠶在三齡至五齡失敗的,給予400元至800元不等的補助。建立基金使用利益連接機制,凡是獲得補助資金達10萬元的產業扶貧子基金的非貧困戶及其他組織,必須帶動1戶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統籌資金,投入實。向省、州申報產業扶貧子基金,獲批的基金1.7億元,制定《荔波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強化對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組建“荔波富民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統籌產業扶貧子基金、土地流轉、組織養蠶等工作,承接桑蠶產、購、銷服務,與鄉鎮、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簽訂桑葉、蠶繭保底收購協議,高於保底價按市場價收購,確保兜底生產,解決農戶后顧之憂。對5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桑園,需投入生產便道、水池、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安排解決。
“三小”拉長產業“鏈子”
種“小樹”賣葉,興一產。鼓勵群眾自發種植桑樹,在家庭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將桑葉轉賣養蠶大戶、合作社等進行集中飼養,增加群眾收入。發展“土地流轉+務工”模式,鼓勵農戶通過流轉土地資源用以工換酬形式參與大戶及合作社種植,利用土地“三權”分置優勢,村級合作社協調土地利用權,統一連片發展桑蠶種植,形成“一村一特”產業發展格局,並吸納群眾就業,實現“一塊土地兩份收入”。養“小虫”賣繭,接二產。通過統建蠶房和自建蠶房的方式加大蠶房建設,鼓勵群眾養蠶賣繭。制定出台《荔波縣蠶房(棚)建設補充規定(試行)》(荔府辦〔2018〕19號),統建部分由公司出資新建,以每平方米20元租給經營單位使用,自建部分每平方米補助200元。為解除農民種桑養蠶后顧之憂,由富民公司與鄉鎮、村級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簽訂桑葉、蠶繭保底收購協議,市場價高於保底價的按市場價統一組織收購。引“小廠”賣絲,連三產。強化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引進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和貴州粵盛生態有限公司入駐,形成集蠶繭、繅絲、果桑和桑芽菜加工等生產及觀光為一體的桑蠶產業園。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三種模式,生產、銷售桑蠶產品,帶動群眾就地就業,共有167名貧困戶到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務工,人均月工資超3000元以上。
“三沉”激活產業“量子”
培訓下沉,增自信。通過開設“恩銘講堂”、召開現場觀摩會、村組干部會議、黨員干部會議的方式,以種植效益對比實例,把經濟賬、科技賬算給群眾聽,扭轉群眾對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的種養習慣,使群眾從思想上有全新的認識。結合“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等活動,組織農技人員深入鄉、村、組和田間地頭,開展種桑養蠶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專業合作社、大戶、種養能手免費到廣西環江、宜州等地“跟班脫產學習”,採取學員與師傅同吃、同住、同種養的方式,學習種桑養蠶技術。技術下沉,激產能。建立“請進來”技術指導模式,聘請貴州省蠶科所和廣西桑蠶專家作為桑蠶產業發展技術顧問,對桑蠶全產業鏈項目進行技術把關。同時組建種養技術QQ、微信群,邀請省、州、縣專家及時交流解決問題。選派技術骨干到鄉鎮、村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圍繞種、養、加、銷環節提供技術服務。組建“一對一”技術服務模式,每個技術人員包保1個村或合作社並聯系10戶示范戶,建立農技人員“包村連戶”工作機制和“農技人員+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巡回指導、現場示范、現場培訓等服務。責任下沉,提效能。出台《荔波縣桑蠶產業督查方案》,將發展桑蠶產業納入各鄉鎮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評價體系。成立四個督查組常態化實行每月一督查,每月5日前對上個月督查情況進行全縣通報,並不定期開展督查,用督查倒逼工作、檢驗成效,激發鄉鎮比學趕超、你追我趕的工作氛圍。
荔波縣桑蠶產業蓬勃發展,助推了脫貧攻堅,帶動了群眾脫貧,產業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產業鏈不斷延伸。在種桑養蠶上,覆蓋全縣8個鄉(鎮、街道)、90個行政村,參與農戶8927戶35708人(其中覆蓋貧困戶4525戶10800人),種桑養蠶面不斷擴大,群眾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養蠶農戶直接收入達3000萬元以上。種桑共流轉土地2.5萬畝,群眾土地流轉資金達530萬元,群眾通過就近在合作社、種植大戶獲得勞務報酬共122萬元。桑蠶作為全縣“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凸顯。在種桑養人上,充分利用桑樹全身都是寶的價值,可以利用桑葉加工成桑芽菜,也可以加工成桑茶。2019年引進了貴州粵盛生態有限公司加工和生產桑芽菜,建設有5個桑芽菜基地,加工銷售桑芽菜15萬斤,產值180萬元。本土加工企業(甲良黃江桑茶廠)探索桑芽制茶工藝,每斤在100元以上,桑茶品質和市場前景較好。在種桑促工(工業)上,在發展綠色工業上做文章,扶持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做強做大,引進最先進的自動剿絲機和技術工藝擴大生產規模,2019年生絲加工達170噸以上,產值達8000萬元以上,桑蠶產業加工推動全縣綠色工業不斷發展,桑蠶全產業鏈不斷拓展。(文/圖 李宣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