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決戰貧困——

“蔥”出致富路

2020年09月24日08:08  來源:貴州日報
 

9月11日,記者走進赫章縣鬆林坡鄉窩 大壩,隻見綠油油的香蔥在壩區延伸,上百名村民正在基地裡採蔥,運蔥的車輛來回穿梭。

“窩 大壩寬又寬,種上香蔥我喜歡﹔政企合力發展好,群眾不愁吃和穿。”這是鬆林坡鄉一首流傳的山歌。在當地,人們甚至把香蔥稱作“和事草”“致富草”。

這一畦畦、一窩窩的小香蔥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鬆林坡鄉窩 壩區短短幾年成為省級蔬菜產業示范園區,2019年還被列入全省100個樣板壩區點。

時間回到2016年,鬆林坡鄉來了一個企業和一個老板,企業名稱叫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老板名叫周禮貴。

45歲的周禮貴是畢節市七星關人,在來到鬆林坡之前,一直在雲南玉溪從事香蔥收購生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周禮貴通過當地招商引資來到赫章,一到赫章便看中了鬆林坡鄉窩 大壩。

“這個壩區有3000多畝,土地平坦肥沃,水源豐富,再加上涼爽的氣候特點,是一塊種植香蔥的寶地。”周禮貴說。

周禮貴種植香蔥的想法與鬆林坡鄉產業結構調整不謀而合。

鄉黨委書記周燚告訴記者,過去,守著赫章縣面積最大的壩區,群眾卻隻種玉米、馬鈴薯等低效作物,一年到頭隻能糊口,也嘗試過種辣椒、荷蘭豆等,但都以失敗告終。

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到來,徹底扭轉了守著大壩良田過窮日子的局面。

2016年10月,以壩區為主的香蔥基地建設迅速鋪開,一個月左右便開始育苗。2017年下半年,產品開始上市。2018年初,壩區全部種上了香蔥。

“香蔥每年可種3季,每季每畝可產2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4元計算,每年每畝產值可達3萬元,是種包谷的30倍以上。”周禮貴說。

產業扶貧貴在精准。為了更好對接市場,周禮貴不斷走訪調研,發現廣州、長沙、杭州、重慶、上海香蔥銷量最大,各地消費者喜歡香蔥也各不相同。

“廣州人喜歡喝湯,喜歡蔥白長、蔥莖粗、色深的香蔥,我們就針對廣州人選擇種植小米黑香蔥。栽種時起壟要高,窩窩深度要在8厘米左右,保障長度在45厘米……”根據市場需求及特點,周禮貴選擇品種強化種植,把基地細分為廣州園、長沙園、浙江園、重慶園、上海園5個園區。

“2019年,我們實現優質香蔥年產量3萬噸,年產值1.2億元。”周禮貴驕傲地說,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是香蔥價格最好的時候,“我們賣到8塊錢一公斤,兩個月的銷售額達到1200萬元。”

產業見效益,農民鼓腰包。周燚告訴記者,香蔥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群眾參與務工。“栽蔥、拔蔥、洗蔥、運輸,各個環節都要人,為就業提供了很大的平台。”

香蔥基地共覆蓋農戶2764戶11056人,其中貧困戶524戶1954人。“如今,園區內穩定務工人員達1000人以上,其中貧困戶214人,月平均工資1800元以上。”周禮貴說,“基地常年可以解決1000余人就業,從2016年到2018年,壩區香蔥產業就帶動周邊2149名貧困人口摘帽,周邊3個貧困社區全部出列。”

“運蔥隊”隊長施輝敏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剛採收的香蔥裝車運往洗蔥車間。“一車能裝3噸,今天已經跑了兩趟了,最忙的時候一天要跑8趟。”

施輝敏是鬆林坡鄉錢家寨村人,4個孩子都在上學,以前常年在外奔波,進過工廠、干過工地、做過修理員,但一家人的生活沒有多少改變。

2017年,聽說老家種了香蔥,施輝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回到家鄉,來到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應聘。此后,他就再也沒有出門打工了。

“一個月4000元,家門口就能上班領工資,比以前打工好多了。”施輝敏笑著說,每天從香蔥基地到洗蔥車間的機耕道,是他最熟悉的路程,也是他的“致富路”。

不一會兒,施輝敏的運蔥車裝得滿滿當當。“太陽出來紅彤彤,大家一起栽香蔥﹔鬆林蔥地上萬畝,不用外出去打工。”他嘴裡哼著山歌,向著“致富路”駛去。

鬆林坡鄉是赫章縣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赫章縣堅持把特色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任務,全面推進6個壩區提質增效,壩區發展了香蔥、食用菌、烤煙等規模化、標准化高效產業,平均畝產值達8500元以上。

同時,赫章縣立足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依托產業基礎,利用“赫章半夏”“赫章核桃”“赫章櫻桃”“赫章可樂豬”等品牌優勢,著力推進精品水果、蔬菜、辣椒、食用菌、馬鈴薯、中藥材、桑樹(茶葉)、核桃、生態畜牧業等9大特色產業發展,覆蓋全縣44465戶貧困戶21萬余貧困人口。(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星 謝朝政 吳傳娟 馮相清)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