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金海湖新區:“一村一品”富民興村

2020年08月28日15:0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採茶。趙梅 攝
採茶。趙梅 攝

產業興則民富村興。近年來,為促進群眾持續增收,金海湖新區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群眾增收保駕護航。

安慶社區位於文閣鄉西南部,轄13個村民組,產業結構調整之前,玉米一直是安慶社區的主導產業。“安慶社區以前在石旮旯裡種玉米,一畝純收入200塊,群眾根本富不了。”安慶社區黨總支書記孔令權說。

為給農戶探索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安慶社區以黨員帶頭示范的方式,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大力發展刺梨、板栗等產業。

“我們這裡多是酸性土壤,比較適合刺梨生長,種刺梨收入是種包谷的3到4倍。”孔令權說,安慶社區以退耕還林的方式,帶領200余戶農戶種植了1500余畝刺梨。

安慶社區種植的刺梨為“貴農五號”,刺梨除維生素C的含量豐富之外,還含有40余種人體需要的元素,可以直接食用,也可榨汁、做藥用。“今年挂果的刺梨有500多畝,產量預計在50噸左右,產值約15萬元。” 據孔令權介紹,刺梨成熟採摘時,可吸納近60人就業,增加群眾收入。

讓小野果變成“金果果”,是安慶社區多年來探索產業發展的成果。為做大做強產業,安慶社區黨支部領辦的畢節金海湖新區石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於2020年4月30日成立,孔令權說,“社區把1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了合作社,產業發展創收后,老百姓就按股金的比例分紅,即老百姓佔80%,村集體佔10%,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佔10%。”

陳家信原是安慶社區貧困戶,自社區發展刺梨產業以來,陳家信種了5畝刺梨。“去年的三畝刺梨有2500多斤,今年的刺梨比去年好,至少增產1000斤。”陳家信樂呵呵地說。

為解決群眾刺梨銷售后顧之憂,安慶社區除引進刺梨加工廠和合作社收購外,還通過線上銷售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保障刺梨能增收。

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群眾走向富裕的有效路徑之一。近年來,在金海湖新區,致力於打造“一村一品”產業,促進民富村興的還有竹園鄉海馬宮村。海馬宮村三面環山,平均海拔1600米,無霜期260天,土質疏鬆且富含鉀元素,尤其適宜茶葉生長。在產業發展中,海馬宮村根據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茶產業。

“我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發展茶產業,今年,我們村的農戶平均每戶能增收1000多元。”海馬宮村黨支部副書記簡永康說,以前,海馬宮村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增收空間狹小,群眾增收速度緩慢,發展成了海馬宮村的一大難題,但如今,海馬宮村已換了“新衣”,富了群眾。

為發展好特色產業,今年6月,海馬宮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模式,領辦了畢節市仙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並將1259人納入合作社中。在茶葉銷售問題上,海馬宮村引進大定府茶葉有限公司和扶貧投資有限公司,並積極利用增城區幫扶資金,建立茶葉加工廠,形成了產銷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鏈。“現在有了茶葉加工廠和茶葉公司,我們不僅解決了賣茶難的問題,還能在加工廠務工,每天80元的工資,收入提高了。”海馬宮村村民丁希鳳說,以前家家戶戶都種茶葉,但是沒人收購,隻能自己拿到街上去買。現在好了,村裡面有合作社,有加工廠……一年可以採三季茶,銷路不愁。

為有切實揮合作社的作用,海馬宮村採取政府主導、股權量化、保底分紅的模式,打造茶葉品牌。“我們將繼續抓好茶葉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發展,讓群眾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簡永康說,目前海馬宮村茶葉種植面積7500余畝,盛產面積4500余畝,無公害茶園示范基地200畝。

產業發展需要因村施策。近年來,金海湖新區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打造了刺梨、茶葉、天麻等特色產業,讓“一村一品”成為群眾增收的有力抓手,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趙梅)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