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牢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

山川披錦繡 發展走新路

2020年08月16日08:57  來源:貴州日報
 

綠,是貴州大地最亮的底色。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貴州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自2000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截至2019年,國家累計安排退耕還林3408萬畝,其中新一輪退耕地造林1395萬畝,佔全國總任務的20.87%,居第一位。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貴州增加森林覆蓋率約10.7個百分點。

依托退耕還林,貴州牢牢守住了生態底線。

安順市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白泥村,處於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長期以來季節性缺水嚴重制約地方經濟發展。

2016年,關嶺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依托,在白泥村種植570畝五星枇杷。

為保証造林質量,取得造林成效,關嶺通過挖蓄水池、鋪設管道、根部保水等措施突破常規的造林模式,在平均坡度40度以上的石漠化陡坡耕地上種出了一片綠色,2.6萬株枇杷苗全部成活。

今年6月,村民任德貴家的3畝五星枇杷喜獲豐收,2000多斤枇杷收入近3萬元,他欣喜地說:“山上有了綠色,我們也有了新生活。”

依托退耕還林,貴州山區農民享受到了綠色發展的紅利。

“荒山禿嶺不長草,人窮糧少吃不飽”,說的是退耕還林前畢節市大方縣穿岩村。當時,穿岩村年人均糧食不到190公斤,當地有“有女不嫁穿岩村”的說法。

如今走進穿岩村,昔日的荒山禿嶺早已變成茫茫林海。村民陳明軍,退耕還林后就外出打工,2015年,當他再回到穿岩村看到當年退耕下來的大片林子,感到十分驚喜, “這些林地,是冬蓀、天麻最佳的生長地”。於是,陳明軍便回鄉發展林下經濟,成立的大方縣九裡箐種植專業合作社共種植冬蓀4萬余平方米、天麻800畝、靈芝50畝,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帶動當地70戶農戶增收。

經濟發展有賴於生態環境的提升,生態環境建設依托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貴州還有無數個“穿岩村”,依托生態建設成果,實現了發展和生態的雙贏。而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貴州更加重視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的緊密結合,因地制宜選擇一批優質、高效和市場前景好的經濟樹種,發展山地高效特色經濟林。

赤水市,實施退耕造竹工程,走竹業生態經濟增長之路,探索出了以生態竹產業為支撐的旅游、加工、飲食等新型產業結構,帶動全市約20萬人從事竹產業。全市竹產業綜合收入佔GDP總量的50%左右,成為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第一大產業。

織金縣馬場鎮在“百裡烏江畫廊”上游凹河大峽谷景區周邊,依托退耕還林工程,種植了1.6萬畝瑪瑙紅櫻桃,覆蓋貧困戶596戶2394人。目前,示范帶面積5000畝已豐產,2019年櫻桃產值達到4000萬元,闖出了“生態+扶貧”新模式。

水城縣勺米鎮坡腳村,在退耕還林過程中,依托“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種植了3200畝茶葉。今年春季,坡腳村採收的60余噸茶葉全部賣出,農戶可獲利潤分紅、土地分紅、茶園務工等收入,全村貧困戶從2014年的151戶521人,減少到了15戶69人。

省林科院退耕還林效益監測課題組自2001年以來,對貴州省17個縣的62個鄉鎮的農戶進行了社會經濟效益監測。監測表明,退耕還林工程助推了貴州退耕農戶收入持續增長,2018年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10861元,與2001年退耕前的1272元相比,增加9589元。

青山變金山、綠水變富水、空氣變財氣、林地變寶地。20年來,貴州退耕還林工程,始終堅持打好脫貧致富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不鬆懈,在牢牢構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同時,促進了特色林業、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生態產業蓬勃興起。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為貴州不斷擦亮綠色底色、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賦予了無限可能。(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春英 吳採麗)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