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中寨鎮易地扶貧搬遷在鋸齒山上的“硝煙”

2020年07月06日14:4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馮小紅在村指揮部調度工作。肖詠 攝
馮小紅在村指揮部調度工作。肖詠 攝

春日裡,一顆向日葵種子,悄然在中寨的沃土裡萌芽……

麻陽河,靜靜流淌。鋸齒山,巍巍聳立。

相依,在中寨。堅守,在中寨。

蜿蜒的麻陽河,宛如碧綠的飄帶環繞在中寨的腳下,庄重而靜謐。深綠的鋸齒山,宛若寶綠的項鏈戴在中寨的頸上,穩重而唯美。

一路馳騁,一路顛簸,經過沿河德江兩縣六鎮90公裡彎彎山路,終於在若隱若現的雲霧中,掀開了中寨的神秘面紗。

沒有走進中寨前,我把聽到的幾個詞語和幾組數據,記錄在隨身的筆記本上。

……

路途之遙、基礎之薄、任務之堅、硬傷之多、搬遷之重、拆房之難,驚然、默然、悵然、嘆然、贊然……這裡,一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正在硝煙四起,前路任重道遠,戰士斗志昂揚。

艱苦!中寨是距沿河縣城90公裡的邊遠小鎮,海拔1100米,聽說是沿河海拔最高的集鎮,入冬便是寒風朔朔、淫雨霏霏、雲霧騰騰。

艱難!中寨是轄14個行政村159個村民組6268戶25463人的邊遠小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55戶11406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43.07%,14個村中8個村是深度貧困村,堪稱沿河“最窮鄉鎮”,前路漫漫、困難重重、千辛萬苦。

艱辛!中寨是2016年以來易地扶貧搬遷1102戶5528人的邊遠小鎮,搬遷人數佔全縣22個鄉鎮(街道)搬遷總量的10%以上,搬遷總數名列全縣第二,鄉鎮人口搬遷比例居全縣第一。

艱巨!中寨是目前已拆除1550棟老舊危房的邊遠小鎮,其中易地搬遷舊房拆除892棟,增減挂鉤舊房拆除658棟,拆房數量位居全縣前列。

易地搬遷舊房拆除真正實現了應拆盡拆,在如此艱苦條件、艱巨任務、艱辛歷程的背后,是中寨脫貧攻堅指揮部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臨危不懼,是各村指揮部講政治、聽指揮、重落實的高效執行,是數萬群眾對小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

山高水長,紙短情深。在沿河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想說的、想寫的動人故事很多很多。我們以筆為腳,以鏡頭為眼,向日夜奮戰在中寨戰貧一線的每一位戰士深深致敬。

把穩船舵好揚帆。今年年初,沿河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馮小紅走馬中寨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

“使命在肩,須臾不敢懈怠。”這句話馮小紅經常挂在嘴邊。駐進鎮裡,第一時間走遍全鎮14個村1個社區。每到一處,他都立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熱心傾注,深入調研,遠謀近思,精心規劃。

數月來,他秉持“每天都是沖刺,每天要有成效”的理念,身體和靈魂,一直都行走在鋸齒山的戰貧路上。

——要結合大坪村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和地處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建造一所“主題鄉愁館”﹔

——清河村按照“小橋流水人家、黔北魚米之鄉”發展思路,依托田豐地沃、溪水環村的地理優勢,發展優質水稻和稻田養魚﹔

——紅色村利用紅色村名、紅辣椒、紅豆杉、紅色小酒作坊等獨有資源,打造“紅色”文化,鋪就紅色致富道路﹔

——金山、志強、大宅村立足“昨日荒山,今日茶山,明日金山”的發展路徑,打好生態牌、做好茶文章﹔

……

各村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提升村庄品味……一幅中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推進的秀美藍圖,正在鋸齒山下徐徐展開。

“最近,我的同學又在調侃我長相著急了……”中寨鎮黨委書記譚鵬飛自嘲道,頭發又掉了不少。

譚鵬飛,2016年赴中寨鎮履職,三年來,多少個日日夜夜往返沿河至中寨90公裡之間,多少個日日夜夜穿梭於全鎮14個村落之間,多少次研判會持續到深夜到凌晨……回憶脫貧攻堅崢嶸歲月中的點點滴滴,奮戰畫面歷歷在目,諸多感慨簇擁心田,久久不息。

王朝相,副鎮長,在赴中寨任職前,曾到國務院扶貧辦學習過,他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親身感受了祖國東西南北的山河差異和貧困差距。目前,作為中寨鎮三會溪村的脫貧攻堅指揮長,他正將所學所悟運用於戰貧實踐,對決勝貧困充滿了信心。

……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難辦,做則必成。

“仰不愧天,俯不愧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將帶領中寨鎮黨政班子成員團結奮進、勇往直前、續力沖鋒,一舉啃下中寨深貧硬骨頭!”譚鵬飛表示。錚錚誓言催前行,全鎮11名黨政班子成員將在指揮長馮小紅的領跑下,迎難而進,攻堅不停,戰斗不止。

文偉紅精神感召干部奮勇前行!

在沒去中寨之前,記者對麻陽河山水與鋸齒山林場欽慕已久,對麻陽河腹地的“幽幽龍清潭”和鋸齒山孕育的“四十八堡”故事滿懷期看,對文偉紅“鋸齒山上壯歌行”的先進事跡感慨不已。

不曾想,在如此秀美的麻陽河腹地和雋秀的鋸齒山上,竟有“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壤之地,大坪村位列全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中。

搬遷!無疑是大坪村因地制宜、突破貧困重圍的最佳路徑。

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感召下,大坪村作為全鎮唯一一個整村搬遷的村,247戶1257名村民告別故土,踏上搬遷之旅,去集鎮、去沿河、去銅仁,安家落戶,安居樂業,開啟美好幸福新生活。

而堅持留下來的27戶99人,則為鄉愁而堅守。他們在村裡積極發展產業增收致富,他們在村裡守護一方青山綠水,他們利用拆除的老舊房材料,重新組裝修建了集文偉紅精神、土家鄉愁文化、麻陽河生態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脫貧攻堅文化於一體的“主題鄉愁館”。

……

“我們要讓搬出去的群眾有朝歸來,還能記得家鄉的模樣,也要讓留在村裡的村民,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縣檢察院工作人員楊國軍表示。

“整村搬遷、舊房拆除、復墾復綠,每一項行動都是一場戰役!”中寨鎮下派大坪村黨支部書記魏克飛,作為該村易地扶貧搬遷自始至終的參與者和經歷者,一語道出其中的辛酸和艱難。

“但是我們從未放棄過,也從未氣餒過,因為文偉紅書記的精神時刻在感召和激勵著我們!”縣檢察院下派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文波感慨道。

“再見了,老房子!再見了,鋸齒山!我要去銅仁過好生活去了!”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龔朝廷的搬遷群眾抹去眼角的兩行熱淚,緩緩揮動右手向舊房告別,向深山告別,深情的說出了這句話,便上了開往銅仁市碧江區安置點的班車。

據張文波回憶,做這戶搬遷群眾的動員工作是最艱難的,前前后后上門不下於40次。

如今,龔朝廷已在銅仁市碧江區隨子女生活,安享天倫之樂,其舊房已拆除,地基已復墾復綠,駐村干部在那片貧地上栽下了象征火紅幸福生活的辣椒,四周種上了燦爛的向日葵,一改往日破舊危房的舊模樣,火紅辣椒向上,燦爛葵花向陽。

……

對於大坪,感覺總有寫不完的故事和情意,因為這裡積澱了“文偉紅精神”,有將文偉紅精神薪火相傳團結奮戰的攻堅隊,在他們身上,我又仿佛看到了文偉紅那年輕的、堅毅的、卓絕的奮戰身影,每每想起,眼眶都會慢慢濕潤。

期待,七月大坪,葵花似海。

鮮紅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楊坪村,與大坪村依山相伴。從自然角度來看,是山川相繆、風光旖旎、草木葳蕤。楊坪村村委會坐落在鋸齒山的半山腰上,鮮艷的紅旗、潔白的牆壁、寬敞的廣場、豐富的文化牆、團結的隊伍、濃烈的氛圍……堪稱中寨鎮村級黨組織的典范。

“加強基層組織很關鍵,陣地建設也很重要。”縣委組織部下派楊坪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勇,深深明白建強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性。

於是,他向“娘家”爭取3萬元資金,為村委會購置了辦公座椅和辦公設備﹔向市級幫扶單位爭取5萬元資金,修建防護欄、文化牆和黨建宣傳專欄﹔修改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了村黨員積分管理制度,發展黨員1名,預備黨員2名,入黨積極分子4人,為村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

陣地建立了,組織建強了,關鍵還要看行動。2016至2019年期間,楊坪村黨支部圍繞住房保障,積極動員77戶388人搬遷至銅仁、沿河、官舟等地,又動員實施危房改造126戶,戶戶實現100%安全住房。

“之前我是不願意搬的,來銅仁后才知道搬遷房這麼安逸!”楊坪村村民田維周說,他發自內心感謝駐村干部,讓他大把年紀還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故土難離,動員村民易地搬遷,困難!

舊房情深,拆除村民老舊危房,更難!

宋國榮是楊坪村搬遷到銅仁市碧江區的易地搬遷戶,原本說好搬遷之后就把舊房拆除,怎料搬遷后他突然食言,不願拆舊房。

楊坪村黨支部克服重重困難,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多次到宋國榮家裡做思想動員,總算通了,同意拆除。

……

但事情進行得並不順利,在拆除舊房時,倒塌之際,兩個攻堅隊員險些被埋在下面,令現場所有人心有余悸。

為了讓留下來的村民更好脫貧致富,楊坪村黨支部積極組織全村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培訓,解決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結合楊坪村適合野生獼猴桃生長的優勢,發展起了野生獼猴桃產業。

同時,號召在外發展的“能人”回鄉創業,組建合作社,發展起了黃牛和山羊養殖,發展茶葉500畝、辣椒100畝,一場產業革命的春風正向著楊坪拂面而來。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助民為樂、助民為善。楊坪村黨組織還為離家多年失去記憶的外籍女子吳小花,找到了娘家,為村民安裝太陽能路燈48盞……

在村委會會議室,一面鮮艷的黨旗高高懸挂在牆上。在黨旗的見証下,駐村干部與村干部們每日堅持“一日五事”工作法,從未停歇,他們用行動踐行著入黨時對著黨旗所宣的錚錚誓言。

……

楊坪村的這一切,只是中寨鎮15個村(社區)中的一個生動縮影。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黨員,讓我來!

五月,鋸齒山上,草木蔥蘢,漫山的蜜蜂四處尋覓著花開的芳香﹔麻陽河畔,靜謐無聲,森林中的黑葉猴正尋覓著果實和綠葉的味道。

初夏的某一天,位於麻陽河腹地的中寨鎮移山村,被一陣喧鬧的叫喊聲打破了靜謐。“同志們,繩子逮起就逮起,我喊‘拆’,大家就一起用力逮!”

“好,我們聽冉書記的口令!”

“准備,逮!”

“1、2、3,起!1、2、3,起!……”

“拉不動了,怎麼回事,房子動都不動一下。”

“冉書記,你組織大家拉起,我去看看。”

“你回來,我去,我是黨員!”

……

“好嘛,那你注意安全啊。”

“冉書記,看到了嗎?是什麼情況,是不是需要再鋸一下?”

……

“大家快放手,冉書記從台階上摔下去了!”

“冉書記,你醒醒,你醒醒……”

“快,打120!冉書記受傷了!”

……

大家口中喊的冉書記,便是縣住建局駐移山村第一書記冉天罡。

5月2日,在移山村趙家池組楊昌祿家舊房拆除及復墾復綠中,從3米高的院壩台階跌落,導致脊椎斷裂,四根肋骨骨折。

感嘆!在關鍵時刻、危急時刻,他始終牢記黨員身份,干在一線沖在一線,時刻彰顯著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即便在醫院治療期間,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時刻關注著移山村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度,時刻關懷著自己的幫扶貧困戶。

“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當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中寨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馮小紅去看望他時,冉天罡動情的說。

赴一線戰一線,冉天罡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退伍不褪色”的軍人風范。

溫暖的人間四月,地標指向中寨鎮紅色村。駐村工作隊在槐樹壩田茂智家開展舊房拆除工作,58歲的老黨員何芝亮與幾個年輕隊員“爭吵”了起來。

究竟是為何事?原來,拆除舊房時,需要將屋頂的瓦全部取下,再將主梁鋸斷才能順利拆除,但這兩項工作都需要高空作業。

……

老黨員何芝亮拉著年輕隊員不讓他們上去,非要自己親自上,說年輕人沒有拆房經驗不安全,自己以前經常參加拆房,知道該怎麼拆。為此,一群人就在房前爭論了起來。

一陣僵持,大家還是沒拗過何芝亮。后來,在房屋拆除完畢后,何芝亮才語重心長的告訴大家:“你們還年輕,路還長,萬一發生點意外,你們的父母妻兒怎麼辦?我不一樣,我老了……”老黨員何芝亮的話,讓現場一片寂靜。

你看,在脫貧攻堅一線,黨員的力量是多麼無窮啊!

幫扶部門赴一線戰一線,既幫又扶。

如今的中寨,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正以嶄新的姿態大步前行在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的寬闊大道。

……

去年以來,貴州省委宣傳部、市紀委監委、市水務局、縣紀委監委、縣檢察院、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的黨員干部到中寨駐村幫扶。

他們,懷揣真情實意、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真抓實干,揮洒真金白銀,譜寫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壯麗詩篇。

他們,走村入戶,宣傳政策,讓一位又一位想搬遷又下不了決心的群眾吃下“定心丸”,主動挪窮窩斷窮根。

他們,積極對接,組織協調,讓一座又一座荒蕪的山丘插上帶民致富的騰飛翅膀……壯我河山,富我百姓。

情暖山鄉,心系群眾!潤物無聲,行則有跡!

春暖花香。在新時代的召喚下,在“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召下,在文偉紅、楊榮精神的感召下,“三轉”后的沿河紀檢監察干部,在脫貧攻堅戰場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在履行監督執紀問責主責主業的同時,以爭做“楊榮式好干部”為契機,深入鋸齒山中開展幫扶工作。

他們直赴戰貧一線,辦實事、解難題,硬是啃下脫貧攻堅中一塊又一塊“硬骨頭”。

……

“縣紀委書記任指揮長,就是:要求必須更嚴、落實必須更快、效果必須更實!”縣紀委縣監委派駐中寨鎮脫貧攻堅挂牌督戰組組長冉光學表示。

此前,縣紀委縣監委組建了脫貧攻堅挂牌督戰組長期駐扎中寨,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中的重難點工作,深入一線,發現問題,限期整改,督促搶抓時機,補齊硬傷,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倒逼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真正做到既“督”又“戰”。

春日的暖陽裡,銅仁市碧江區正光安置點寧靜祥和。今年81歲的蘭仕周老人在女兒蘭素霞的陪伴下,在小區悠閑踱步,盡享晚年安樂。

蘭仕周是中寨鎮大坪村人,動員他搬到銅仁和兒女一起生活,幫扶部門縣檢察院的干部可是想盡了辦法,費盡了心思。

“為了讓老人到銅仁來看看新房,適應新環境,我們將老人從老房子裡背進背出很多次。”縣檢察院下派大坪村駐村干部汪安武回憶,一開始老人家說什麼都不願意搬,駐村工作隊先后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而且將他背上車,送到銅仁的新房子裡親身感受。

……

當看到搬遷新房后,蘭仕周老人雙眼流下了熱淚,隻說了一句:“天上不會掉餡餅,但天上卻掉房子了!”

於是,滿口答應:“搬!”

“在碧江安置點,蘭仕周老人說,住進那麼好的房子,一定要多活幾年啊。現在看來我們的工作沒有白做啊……”縣檢察院駐村干部田小鬆護送蘭仕周老人搬去銅仁后,回來與大家分享著老人的“搬遷故事”。

如今,所有攻堅隊員,依然奔走在鋸齒山上的幫扶路上,矢志不渝。

搬,要搬出新生活!拆,要拆出新面貌!

今年50歲的郭鳳堂,是中寨鎮楊坪村人,早年到德江縣泉口鎮當上了上門女婿,婚后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后來因夫妻感情不合而離婚。

……

幾經輾轉,郭鳳堂便在中寨鎮埡口場租房子送子女上學,楊坪村的老房子因常年失修而破敗,村民們都笑稱他是“流浪漢”。

駐村干部得知情況后,便向郭鳳堂宣傳易地搬遷政策。郭鳳堂了解政策后二話沒說,立即同意搬遷。表示要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自己也可以在銅仁打工掙錢養家。

如今,郭鳳堂一家三口已搬遷至銅仁碧江區正光安置點,有了一個穩定而溫馨的新家,生活已然過出另一番茲味。懂感恩的郭鳳堂,不時會向楊坪村的駐村干部發來表感恩的唱歌小視頻,常常令駐村干部欣慰不已,“流浪漢”終於華麗轉身為“新市民”。

同樣,今年41歲的楊坪村村民田仁軍,一家五口人,自從搬遷到官舟和舟社區后,不僅把搬遷房重新裝修了一番,還在社區租門面做起了蔬菜生意,十分紅火,生活逐漸過成他們所期盼的樣子……

按照政策,搬遷之后老舊危房需要拆除且復墾復綠,因此,搬遷、拆房、復綠,是三環相扣的系列工作。

……

“搬遷難,拆房更難。”大堡村駐村干部馮保超談起搬遷和拆房工作時感慨道,每一次拆房,都是一場合力攻堅的戰役,我們那些共產黨員身上那股勁,常常讓人熱淚盈眶。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不顧安危爬上危房屋頂,多次差點失足掉下來、或險些被木板瓦片砸傷﹔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被黃螞蟻咬得滿身通紅,依然不顧疼痛繼續戰斗﹔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用力拉著繩子,即便磨破了手掌皮也毫不放鬆﹔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被房屋倒塌的反作用力拉倒在旁邊的小水溝﹔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扛著一根又一根煙熏火燎的木頭,毫不在乎把衣服弄臟磨破﹔

……

曾看到,我們的干部一次又一次毫不氣餒、齊心協力、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危房倒塌瞬間,漫天煙塵襲來,如美麗彩雲在晴空滾滾升騰,干部齊聲歡呼,仿佛奏響一支勝利的伴奏曲,響徹在寂靜的山谷,縈繞在秀美的村庄。

拆除,只是一步,恢復生態才是關鍵和目的。緊接著,我們的干部又在復墾復綠上大下功夫、大做文章。

如今,走進中寨,村與村之間已形成濃厚的比學趕超氛圍,正用踏石留印的行動,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攻堅戰果,守住這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

在中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溫暖,那一抹堅守的背影。

莽莽鋸齒山,綿延數十裡,紅色、清塘、中寨、楊坪、勤儉、三會溪、金山、大宅等等,山上山下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家村庄。

鋸齒山,是中寨的脊梁,是中寨的背膀,是中寨不可或缺的綠色屏障。

...

在中寨脫貧攻堅戰場,很多戰士肩負多重責任,然而他們沒有推脫沒有后退,

58歲的護林員何芝亮,在山上堅守了40年,看著林場的樹木一年比一年粗壯,心裡早已視一草一木為寶貝。

48歲的田永樹,子承父業堅守林場20年,背井離鄉,上不能孝母,下不能養子,從未抱怨,默默堅守。

45歲的場長楊秀鳳,從1993年開始守護譙家林場,直到2013年轉戰鋸齒山,把鋸齒山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從不曾離開過。

去年從縣林業局到林場上班的田雲龍等18名干部,用使命和擔當撐起守護鋸齒山的一片藍天。

...

“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便是最艱難但有夢想的那段時光。”田雲龍感慨,鋸齒山林場在老、中、青三代護林人的守護下,平安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雖然條件很艱難艱苦,但他們在堅守中不負歲月,不負韶華。

如今,鋸齒山林場的18名“守護員”同為脫貧攻堅“戰斗員”,投身到戰貧第一線,一手護林,一手戰貧,迎難不退,負重不停,其行動和力量正在載入中寨脫貧攻堅的光輝史冊。

有人堅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崗,用無聲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隊員,用心用情有力帶領貧困群眾奔小康。

田維孝便是如此,今年59歲的他將於明年退休。當得知組織需要增派人員進村扶貧后,他主動請纓,奔赴深度貧困村楊坪,駐村以來,一直堅守第一線,沒有請過一天假。

...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在我的人生經歷中,脫貧攻堅算得上最難打的硬仗,很慶幸在退休前能參與這場偉大的戰役。退休后,我依然會帶著軍人和戰士的奉獻情懷,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發展,做一此有益的事。”在楊坪村會議室,田維孝深情表白,黨旗見証初心。

“田大哥就像老哥子和老前輩一樣,以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帶領隊員沖在一線干在一線,把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年輕隊員,用熱情和溫暖把攻堅隊緊緊凝聚在一起。”駐村干部田鴻對田維孝的寶刀不老精神豎起了大拇指。

不論是鋸齒山上的“守護員”,還是脫貧攻堅戰場的“戰斗員”,他們都是美麗幸福中寨的奮斗者和見証者。

你看,在中寨脫貧攻堅一線,處處有艱難,處處有堅守。他們的擔當和付出,定會激勵更多戰士奮勇前行,他們的戰績定會載入鋸齒山戰貧史冊,他們的名字定會被中寨人民永遠銘記。

今日中寨,群山巍峨,向陽花開,遍地蔥綠。 (肖詠)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