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銀川村:“三個引領”共筑幸福“新銀川”

2020年06月03日12:5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獼猴桃基地工人正在授粉。譚勇 攝
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獼猴桃基地工人正在授粉。譚勇 攝

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位於大方縣東部,距縣城12公裡,全村總面積10.5平方公裡,轄6個村民組677戶2350人。近年來,銀川村通過實施“黨組織帶強、合作社帶富”推動“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發展的“兩帶三治”工程,夯實了全村發展基礎,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1萬元,群眾人均純收入達11735元,是全縣貫徹新發展理念試點村、全市文明村和全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范村。

突出黨建引領,優化“三個組織”

建強黨的組織、增強經濟組織、育強社會組織,實現抱團發展“共謀幸福”。

建強黨的組織。與店子社區、棲鳳社區、杉坪村等3個村組建成立聯村黨委,推動“村務共商、規劃共謀、資源共享、產業共建、矛盾共調”,助力鄉村振興。選優配強“兩委一隊三個人”,選派副科級干部擔任村黨總支書記,省煤田地質局選派優秀干部擔任第一書記﹔開展“亮踐”行動,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先后成立天星橋、啰嘟、五營盤3個產業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崗7個、劃分黨員責任田30塊,扎實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切實推動“雙培雙帶”,從產業鏈上培養村干部3名,發展預備黨員4名,入黨積極分子10名。

增強經濟組織。堅持將“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有機統一,形成以黨組織帶強為主體、以合作社帶富為依托的組織架構,將群眾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發展格局。成立村黨總支領辦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將集體的資源、資產、資金作為村集體合作社的原始股金,統籌全村產業發展。根據產業的類別和功能,先后成立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勞務公司、1個商會,分工分業發展一二三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育強社會組織。發揮群團組織上接黨組織,下聯人民群眾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建好群團組織延伸“服務網”。創新組建由村支“兩委”、鄉賢寨老、鄉村治理督導員等為成員的“村規民約執行委員會”1個和“組規民約執行委員會”6個,負責民生監督、產業發展、環境衛生、治安維護、婦女兒童保護等村(組)規民約事項執行監督,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下沉”,從根本上轉變干部作風、拉近干群關系,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突出資本引領,抓好“三個要素”

強化資本引領,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創新土地、資金、技術、生產工具等要素配置方式,實現資源整合“共筑幸福”。

抓清產“核資”。推進“七權同確”,確認全村土地(含林地、荒山)總面積14460.04畝(未承包到戶的集體林地1926.11畝),集體建設用地3.54畝、集體房屋0.32畝、集體廣場3000平方米,集體小型水庫14.8畝,核算集體性質非經營性資產2022.12萬元,經營性資產929萬元。完善村戶合股和收益合分,鼓勵農戶以土地、資金、技術、生產工具等要素入股,實現農民變股東,增加財產性收入,讓農戶長期受益。目前,村黨總支領辦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吸納全村677戶農戶入社。

抓產業“引資”。堅持村集體合作社領辦,多方合作,對外引進縣農旅投公司投資1800余萬元,帶動76戶群眾通過“創業貸”入股760萬元啟動“五營盤屯兵遺址”旅游項目﹔與省煤田地質局合作鑽探“銀川溫泉”。整合財政資金814萬元,招商引進水西陽光公司投資2046萬元,合作發展獼猴桃種植2200畝(套種辣椒1500畝)。開展宅基地改革,整合社會資金300萬元,群眾入股50萬元,啟動“銀川新村”避暑旅游項目建設。整合扶貧資金20萬元,與冬蓀合作社合作,發展冬蓀1萬平方米,帶動100余戶群眾出資450萬元,發展冬蓀9萬平方米。

抓發展“增資”。全村確認“持股農民”2107人,其中,貧困戶166戶520人全部入社。按資本化運作,注冊“馬干山”“亞納特”等商標,建立電商平台和“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等線下實體店,帶動群眾線上線下增收﹔組建11支工程隊,承接勞務工程500余萬元,創造集體經濟24萬元。按1:2:7比例明確獎勵資金、留存資金和股東分成(二次分配為分紅金40%、發展金40%、公積金10%、管理金10%),提取發展金作為產業發展資金、風險防控資金,實現貧困戶和村集體“兩個聯結”一起抓,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兩個效益”一起要,發展基金和風險基金“兩個基金”一起建。

突出三治引領,強化“三個治理”

走鄉村善治之路,堅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引導群眾在“三治”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讓群眾“共享幸福”。

自治“聚人心”。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組規民約和家訓家規,明晰村民自治“底線”和“紅線”,完善677戶農戶家庭誠信檔案,讓村規、組規、家規根植群眾心中,實現“村規管大局、組規管具體、家規管個人”的“三規共管”﹔推選一批素質高、有威望、有文化、為人正派的鄉賢寨老、退休干部和鄉村治理督導員組建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6個,形成了“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良好自治共識,促進鄉村和諧發展。

德治“育文明”。借助民風民俗、傳統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無形的張力,連續舉辦“春節農民晚會”“歡慶彝年”等文化娛樂活動60余次,引導群眾在民俗德治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扎實推進“六好”工程,建成文化場所2個、道德超市1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1個,安裝農村大喇叭6個、固定標語牌8塊,組建文藝隊伍2支。以“道德超市”為載體,結合“三個一元”機制,累計評選出衛生文明戶、引領發展戶、道德模范戶等60余戶,最美防疫員170人。

法治“樹新風”。創建“固定講堂、流動講堂、無線講堂”三位一體法治宣傳平台,完成“法治農家”規范化建設,建立法律服務站1個。推廣“警民議事會、警務聯席會”、十戶聯防“2+10”機制,向村民開展法治培訓宣傳60余場次,覆蓋群眾3600余人次,發放法律知識宣傳手冊2600余份、法律明白小卡1200余張,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法治意識,累計排查調解矛盾糾紛24起,調解成功率達100%,確保“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村、難事不交鄉”。2017年以來,全村群眾上訪率、網絡留言率保持零發生。(項 濤)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