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海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在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啃下最后的硬骨頭,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能致富,真正落地扎根,成為不少代表委員格外關注的話題。
對石漠化片區、高山峽谷區、生態脆弱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之中“挪窮窩”“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會主委錢學明認為,出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配套政策,引導東部產業向中西部易地搬遷集中區轉移,建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動機制,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發展。支持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社區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就近城鎮化”。
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梵淨山鬆桃苗繡公司負責人石麗平關心群眾搬出大山后的就業和生活,近幾年,她在一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立了100個易地扶貧工坊,開展技能培訓、創造就業崗位,解決了當地不少搬遷戶的就業問題,幫助婦女從中學得了一個技藝,她們一針一線,僅去年繡出了6000多萬元,帶動了40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實現了搬得出、有就業,逐漸能致富。現在,像鬆桃苗繡這樣的技藝,在貴州已經帶動了50多萬婦女就業。
安置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抓住就業這個“牛鼻子”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薩依巴格鄉黨委委員艾克拜爾·麥提那斯爾介紹,他們鄉推進勞務輸出和就業服務,做好易地搬遷后續工作。今年以來,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創造就業崗位,墨玉縣已有36760人實現就近就業。
集中安置點后續發展問題直接關乎精准脫貧的成效和質量,民建中央建議,應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支持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產業發展,是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后續發展的關鍵,這是“能致富”的源頭活水、“搬得出”的動力,也是“穩得住”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