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花開俏枝頭,山花爛漫蜂飛舞,林間菌種遍地長……黔西南州山林間看上去綠意盎然,林下產業盡顯生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新的希望正在黔西南州的山林間“生根發芽”。
靠山吃山,黔西南州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喬木林地,突出特色高效和綠色生態,重點發展林下菌、中藥材、林下雞、林下蜂等產業,積極探索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模式,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脫貧新路,目前,又加快推進百萬畝林下經濟項目,確保脫貧攻堅成色足質量高。
過了春花爛漫,來了盛夏的熾戀。5月16日,走進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養蜂基地,滿山蒼郁,一排排楓香樹沿著山坡蔓延開來,一箱箱蜂箱有序擺放,一旁還有成片的蜂糖李正在挂果,村民們正在基地裡忙著採收蜂蜜。蜂蜜通過現場採集、過濾、裝罐等一系列步驟后,現場制作完成后即可銷售,養蜂基地的成立,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甜蜜”脫貧路 。
分蜂、割蜂蠟、搖蜂蜜、打掃蜂箱,定期查看是否有病變……喜獨村47歲的村民韋光才現在每天都在基地忙著“甜蜜事業”,他介紹道,每到養蜂基地干活一天,可以拿到100多元的工錢,自己還幫忙合作社管理養蜂基地,現在自己的年收入從以前干農活幾千塊增加到上萬元。
2019年5月開始,喜獨村通過採取“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投入扶貧資金20萬元,開始林下養殖蜜蜂300箱,今年預計採收蜂蜜1000斤,按每斤100元售出預計可回收10萬元,帶動村中14戶貧困戶增收。
喜獨村的林下養蜂只是望謨縣林下經濟項目之一。近年來,望謨縣依托資源優勢,提出圍繞“一棵樹”(板栗)推動“一縣一業”的目標,大力推進板栗種植,目前該縣有板栗種植面積26.2萬畝,小小板栗是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大金果”,收了板栗能摘蘑菇、摘了蘑菇採割蜂蜜,現在望謨的山林就像一個“綠色銀行”,一年四季都能“取錢”,今年,全州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望謨計劃發展20300 畝,目前正在積極建設推進中。
望謨縣的一系列林下經濟項目,是黔西南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真實寫照。
林下經濟依托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雙贏的一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目前來看,可以產生“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綜合效益,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明顯的經濟收益,有效助推脫貧攻堅。
“大家間隔開排好隊,接下來我點到名的就可以拿著工具開始干活了,要注意昨天教給大家的上棒和刺孔技巧,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舉手問……”
在安龍縣林下經濟產業春潭街道西河社區的千畝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蔥郁的果樹展現著一派喜人的綠意,樹上,挂滿了累累碩果。樹下,基地工作人員正在組織數百名新市民(農戶)開始種植黑木耳、香菇等不同食用菌品種。
“3米長的竹片足夠了,一定要交叉插進土裡,這樣搭的棚才不會積水……”不遠處,來自貴州福順三友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員則正在給大家作面對面的指導,搭建種植食用菌的大棚,確保兩種林下產業種植技術規范。
“林下種植項目從立項到場地的規劃,都由公司來出面幫他們解決技術困難,種植技術上,從木耳下地,菌棒到場,技術人員都會在這個基地裡,負責全面的生產技術。”王桂君介紹說。
據了解,今年,安龍縣發展林下食用菌 15000 畝,發展林下中藥材 3000 畝,近期同步啟動3個種植基地。春潭街道西河社區基地,地處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雙龍小鎮和蘑菇小鎮之間,根據林地的地理環境,困地制宜正在種植黑木耳和香菇等不同食用菌品種,種植面積1200畝,現在完成300畝左右,覆蓋了300戶新市民(農戶),光基地建設帶動勞動力就業15000人次用工。
雙龍小鎮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項興紅就是其中之一,他自己主動和居委會認領承包了4畝地,這些土地都是政府免費提供,一畝種植5000棒左右黑木耳,兩塊錢一棒的成本價,等種成收成后,售賣了才把成本錢扣回去,扣除成本進行銷售的錢都屬於自己。
好收益帶來了好生活,也改變了群眾的精神面貌。雙龍小鎮的新市民黃海芹在基地干活幾天后,同項興紅一樣,她馬上和老公決定也要承包4畝地。
“之前居委會宣傳,我們一直猶豫不決不敢嘗試,來基地干活時看到現場規模后,自己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土地是免費的,需要花費的本錢很少,據技術人員前期預估,一畝可以收入5000多元,后續銷路也有公司收購,這麼好的政策不想錯過,所以趕緊找到居委會說自己也要認領。”黃海芹和老公一邊干勁十足做著手上活,一邊美滋滋地算著“黑木耳賬”說道。
過去是一年到頭懶洋洋,現在是擼起袖子奔小康。在發展林下經濟的致富路上,黔西南州老百姓的步子越來越堅定。
同樣繁忙的場景,最近幾天在晴隆縣普晴林場林地裡也在呈現,技術人員忙著指導大家種植紅托竹蓀,在這裡務工的村民們忙著裁菌子。
沙子鎮與普晴國有林場毗鄰,是發展林菌種植的優質地帶,加之林場有效遮陰,其土壤大多為腐質土,氣候溫度適宜等先天優良條件,適合紅托竹蓀它生長。而紅托竹蓀經濟價值較高,晴隆國有平台公司與龍頭企業,組織沙子鎮及騰龍街道辦的村民和易地扶貧搬遷戶,計劃6月30日前,完成4000畝紅托竹蓀種植,讓其成為主打種植的菌種,打造晴隆縣林下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助農增收。
按照晴隆縣林下菌藥產業發展規劃布局,通過兩年時間,將發展林下產業2.8萬畝,其中林下食用菌種植7000畝,中藥材種植2.1萬畝。該縣採取“國有平台公司與龍頭企業合營+合作社+貧困戶(搬遷戶)”的模式,引入社會資本由國有平台公司與龍頭企業合營,負責組織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回收。
黔西南州森林覆蓋率為57.00%,共有森林面積1480萬畝。豐富的林業資源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通過政策驅動、公司帶動,全州已發展林下種植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茶葉和林下養雞、養蜂等經濟項目106萬畝,建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4個,共帶動5.15萬農村人口增收,其中貧困人口1.1萬人。
如今,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為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建成小康社會夯實產業基礎。黔西南州又加快推進林下菌藥項目進度,制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計劃2020 年發展 11.33 萬畝,解決就業 11.33 萬人(次)﹔2021 年發展到 20.7 萬畝,解決就業 20.7 萬人(次)。(錢凌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