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

貴州匯川區推進壩區產業結構調整:黨建引領 重在精准

王欽

2020年05月27日08:3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沖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泗渡鎮觀壩壩區基地裡的茄子。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貴州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觀壩壩區,放眼望去,3500畝茄子正值花期,長勢喜人。茄子成熟后,將以訂單銷售的形式,銷往上海、廣東、重慶等地,預計畝產值可達3萬元。

“通過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種植茄子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泗渡鎮黨建辦主任楊興輝說,觀壩壩區是匯川區“泗渡—板橋萬畝茄子產業示范帶”的核心區,通過“聯合黨委+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黨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能讓更多村民加入到壩區發展中來。

如今,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正在匯川區持續深入開展。觀壩壩區只是匯川區結合區位、產業基礎、人才科技和一二三產融合“四大”優勢,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匯川區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探索出“資源整合一盤棋、產權改革一塊地、生產組織一套標、產銷對接一條龍、利益聯結一股繩、共建共享一條心”“六個一”路徑,引領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推進。

注重堡壘強基

壩區聯合黨委探索脫貧新路

2019年10月29日,泗渡鎮探索成立貴州省首個壩區聯合黨委,劃轉泗渡鎮農業園區黨支部,整合觀壩社區、鬆杉村等6個村(社區)及部門資源,聯合鎮黨委、區農業農村局、區農投公司探索脫貧“新路”,在人力、技術、市場上下深功夫,推動壩區產業發展。

“以往,壩區因地域相隔,各黨組織分村而治,在項目、資金、政策、人力等資源整合上不夠,黨員的作用也發揮不好。”楊興輝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如果產業不集中、規模化品牌化不強、凝聚力不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便會受到阻礙。

壩區基地裡種植的香蔥。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怎麼辦?找准“主心骨”是關鍵。於是,泗渡鎮以開展主題教育為契機,立足率先在遵義市建立商圈聯合黨委、園區聯合黨委的實踐基礎,有效統籌區、鎮、村三級資源,成立壩區聯合黨委,不僅讓組織實現了聯建,做到了黨員聯管,而且還讓各村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實現在產業上的聯抓聯管。

“社區兩委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村民組長和無職黨員到組入戶做工作,開‘壩壩會’做宣傳,要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楊興輝介紹,為了順利推動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泗渡鎮壩區聯合黨委將壩區劃分為10個網格小組和10個黨群議事小組,出台黨員管理、聯席會議、黨委職責清單等規章制度10余項,確保壩區建設標准化、規范化運行。

板橋鎮三衙庄壩區基地。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有制度做保障,泗渡鎮按照一壩一方案、一壩一領導的要求,由區級、鎮級領導擔任壩長,不斷集聚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完善“利益聯結”分配機制,組建省、區、鎮、村四級農業技術團隊,讓資金零碎使用、項目分散實施效率不高的問題得以轉變,還保障了農業生產按規范的技術標准落地落實。

“在基地裡務工,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不僅離家近,而且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十分方便。”觀壩社區居民呂天強對“利益聯結”感受深刻,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讓農戶也能通過土地入股、務工等形式參與壩區建設和運營,收入不斷增加。

利益聯結“一股繩”,算好群眾收益賬。壩區採取村民聯動、村社共建等形式,通過市場化經營主體、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間的高效分工協作,農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2020年以來,帶動壩區4600余人增收,累計兌現土地流轉金160余萬元,1300余名建檔立卡脫貧戶受益。

優化種植規模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壩區建設要因地制宜,選准選好主導產業,不能靠政府單打獨斗,也不能隻靠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匯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敖第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區500畝以上壩區有14個20077畝,優化壩區產業結構,讓群眾充分受益,突出抓好適合壩區發展的重點產業很關鍵。

匯川區在壩區因地制宜種植的花椒。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因此,匯川區在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上,專門成立匯川區 500 畝以上壩區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結合特色優勢產業布局規劃,按照壩區主導產業做“減法”的思路,實行“一壩一策”,因時制宜選擇主導產業,原則上單個壩主導產業最多不超過2個,每個壩區主導產業單品比例必須達到80%以上。

“就拿觀壩壩區來說,當地地勢比較平坦,基礎設施的通達度好,把茄子和優質稻作為主導品種來發展,產業基礎和種植規模都能得到較高的保障。”敖第奎認為,綜合考慮壩區資源稟賦、勞動力、氣候條件、產業基礎等因素,科學選擇產業和生產經營模式,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內容,能夠有效推動壩區提質增效。

壩區提質增效,因地制宜謀發展,觀壩壩區做足了茄子“文章”。除了科學編制《匯川區泗渡鎮茄子栽培技術》,建立茄子生長農事記錄、種植管理檔案外,還可以在智慧農業雲平台上,查看從種子種苗、栽培管理到採摘上市全流程智慧管理和全過程追蹤溯源,讓特色產業的優勢得到展現。

團澤鎮高台壩區基地。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哪些地方適合種什麼、怎麼種﹔產業的優勢是什麼,‘短板’怎麼補﹔種植后,產量有多高,市場怎麼樣﹔當地的土壤是否適合農作物生長……”匯川壩區之特,體現在因地制宜上,每一步都會經過精心考量。

匯川區注重引導壩區發展經濟效益高、生產周期短的蔬菜、辣椒、食用菌、畜牧飼草等“短平快”產業,持續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不僅要實現規模化發展,還要不斷拓寬市場渠道,確保不僅“種得下”“種得好”,還要“賣得出”“賣得好”,真正實現壩區豐收轉化為群眾增收。

精准產銷對接

形成合力促進“多方共贏”

2020年4月15日,好消息傳來,觀壩壩區的茄子還未成熟,便已簽下貴州蔬菜集團和上海馭耀實業有限公司黔渝萬畝茄子單品銷售訂單,成為貴州“黔貨出山,遵菜入滬”的首張訂單。

然而,順利訂單的背后,離不開當地為精准產銷對接做的努力。匯川區組建了壩區茄子產銷對接工作專班,主動對接上海、重慶等省外大市場,與貴州蔬菜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馭耀實業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將壩區按照貴州省蔬菜集團保供基地、上海域外蔬菜基地、供港蔬菜基地標准進行打造,觀壩茄子已成為大宗生鮮蔬菜入滬首個單品。

團澤鎮團澤居壩區有機高粱種植基地。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台,精准測算農產品配送需求,指導壩區農業生產,實現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一體化發展,徹底解決壩區農產品對接市場不成體系的難題。”遵義國開區黨工委書記、匯川區區委書記姜世甫表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環節是產銷對接,往上連著農民的錢袋子,往下連著市民的菜籃子,隻有解決好“賣得出”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種得好”。

為此,匯川區緊盯產銷對接關鍵環節,成立遵義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智慧服務中心,通過農校、農醫、農超、農批、農企“五個對接”,構建集農產品收購、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條龍服務體系,實行訂單式生產和銷售,確保壩區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產生收益,實現壩區“生產端”與“需求端”的無縫銜接。

育苗基地。匯川區委宣傳部供圖

“如果產銷對接做不好,出現農產品滯銷等問題,農民持續增收得不到保障,就會挫傷農民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會從根本上影響產業革命的成敗。”姜世甫說。匯川區今年的農產品產量將達到82萬噸,全省十二個產業將達4800萬噸,農產品全面進入市場的時間相對集中,既要賣得出,又要賣得好,是對產業革命能否成功的最大考驗。

匯川區緊盯痛點,創新產銷對接“五五五”模式:搭建運營端的調度平台、智慧服務平台、數據分析平台、冷鏈物流運輸平台、安全監測平台“五個平台”﹔拓展市場端的“農校”“農醫”“農超”“農批”“農企”“五個對接”銷售渠道﹔圍繞生產端的規模化、標准化、市場化、品牌化、智慧化“五化目標”,形成“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一體”的農產品供應鏈,實現了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市民“多方共贏”,為農產品找到了一條從生產到市場的有效途徑。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