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沖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農戶正在甘棠村辣椒種植基地栽種辣椒。涂敏 攝
在平整的土地覆上膜,用打孔器按照一定的株距,開5厘米左右的孔,每個孔內放入辣椒苗,農戶手持木棍回填土壤,澆上提苗肥……走進貴州大方縣甘棠村,4月底栽下的2300余畝辣椒苗,長勢喜人。當地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採用獼猴桃與辣椒套種的方式,土地增加了“效益”,農民的荷包也跟著鼓起來。
“過去我們種玉米,一畝地最多掙800塊錢。辣椒套種獼猴桃,產值會提升不少,農民的收入也會跟著翻番。”甘棠村村主任何育說,甘棠村的村民以前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業作物,辛苦不說,效益還很低下,今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如果按照套種辣椒每畝產量3000斤估算,每斤保底1.4元收購,每畝可讓農戶收入4200元,大伙鉚足了干勁。
大方縣因地制宜打造的紅旗村茶葉種植基地。涂敏 攝
甘棠村是2020年大方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點之一,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及林下套種模式,優先保証土地流轉農戶和貧困戶務工,增加了農戶收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全面鞏固提升了大方縣的脫貧成效。已退出貧困縣序列的大方縣,如今正全力推進以20萬畝辣椒種植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發展,重點在菜、畜、果、藥、菌五大重點產業上“謀篇布局”,力爭在農村產業革命上實現質的突破。
發展重點產業 筑牢脫貧之基
皺椒是大方縣的優良地方品種,也是中國七大名椒之一。依托大方皺椒品牌優勢,2020年初,大方縣把辣椒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選種“大方皺椒”“線椒”精品特色辣椒,採取集中連片種植和分散種植兩種方式,全力打造20萬畝辣椒產業。
“我家有6畝土地流轉出去種辣椒,每畝500塊錢﹔我在基地裡務工,一天工資80塊,一個月至少有2000元收入。”黃泥塘鎮西河村村民易龍光,天天和土地打交道,把土地賬算得明明白白,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新希望。
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易龍光不僅賺到了工錢,而且學會了科學種植辣椒的技術,他計劃到明年,將家裡剩余的兩畝地,全部種上辣椒。“種辣椒一畝地有350元的秧苗和保險補助,還有公司保價收購,這讓我們放心。”易龍光說。
栽種在荒山上的櫻桃。涂敏 攝
“我家這片櫻桃林有5畝,今年僅賣櫻桃的錢就有一萬多,林下還套種了豌豆、胡豆……”前不久,櫻桃成熟時,化理村村民安興義忙個不停。與西河村不同的是,化理村因地制宜種植櫻桃,既讓荒地變了綠,也讓群眾增收的路子更廣闊。
曾經的化理村,由於石漠化嚴重,可耕種土地少,農戶日子過得緊巴巴。當時為了生計,大家隻有開荒種地,可越墾地越荒,越荒人越窮。“現在在荒地上種櫻桃,村民收入增加不少,隨著村裡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房。”安興義感受頗深。
鞏固脫貧成效,產業是支撐。然而,在大方縣,能夠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並非隻有辣椒和櫻桃。2020年,大方縣以壩區建設為引領,重點布局“菜、畜、果、藥、菌”五大重點產業,計劃發展辣椒種植20萬畝、蔬菜52.8萬畝、水果17.85萬畝、烤煙5.52萬畝、中藥材13.4萬畝。
有了產業,后續工作如何抓?大方縣立足實際全面抓技術服務、過程跟蹤、產銷對接等工作,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標准化、商品化發展,並通過產業發展就業,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筑牢穩定脫貧之基。
借力對口幫扶 扮靚鄉村新貌
航拍大方縣支嘎阿魯湖櫻桃採摘觀光園。涂敏 攝
綠色的茶苗,紅色的杜鵑,金黃的油菜花……在大方縣雨沖鄉,目之所及滿是生機與活力。在該鄉紅旗村東西部扶貧協作茶葉基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摘茶青,山風拂過,枝搖苗蕩,自然愜意。
“我們的茶園共有2672畝,今年是第一年開採,可採摘面積大概2000畝,制成的干茶直接發到浙江,可帶動全鄉299戶農戶996人增收。”雨沖鄉黨委委員楊興發說。依托當地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等地理和氣候優勢,2018年9月,雨沖鄉利用廣州天河區對口幫扶獲得的7700余萬元幫扶資金,大力發展白茶產業,將荒蕪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
讓荒山長出“金葉子”,只是雨沖鄉脫貧的路徑之一。自2016年廣州市天河區結對幫扶大方縣以來,雙方通過相互協作,在產業、教育、醫療、人才、勞務協作等方面盡銳出戰,實現了“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轉變,如今全鄉貧困發生率已經從31.48%下降至1.48%,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大方縣興隆鄉菱角村香蔥基地。大方縣委宣傳部供圖
“雙方相互配合好,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因地制宜,扶貧協作能讓百姓真正得實惠。”說起天河區對雨沖鄉的幫扶,楊興發如數家珍:為77戶無房居住的貧困群眾新建了租房,為357戶村民打通入戶路和進行庭院硬化,牽線搭橋引進愛心企業和社會人士對雨沖鄉進行資助幫扶……
四年來,天河區共在雨沖鄉投入資金1900余萬元,涉及農旅綠色生態長廊建設、茶葉種植、避暑休閑中心建設、民房改民宿以及無房戶建房補充等6個項目。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浪潮中,貧困戶轉型當上了產業工人、種養能手、包工隊長,大家正各顯身手,作別貧困,奔向小康新生活。
做好動態監測 確保不落一人
到星宿鄉重山村工作6年,黃順林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農戶家進行親自走訪。作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哪家有幾口人、有幾個勞動力、收入來源是什麼、獲得了哪些國家補助,黃順林了如指掌。
重山村地如其名,由於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產業基礎十分薄弱。2014年,該村946人有41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大方縣深度貧困村。面對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和使命,黃順林帶領當地群眾,通過轉變思路,發展蔬菜、茶葉、天麻等產業,終於在2019年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大方縣核桃鄉中壩村天麻育種基地天麻長勢良好。大方縣委宣傳部供圖
“脫貧不易,防止返貧更難,我們一刻都不能放鬆。”在黃順林看來,脫貧摘帽只是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問題,由於村民自身抗風險能力差,一旦遇到不可抗因素,生活可能一下掉落“谷底”。因此,重山村建起脫貧攻堅動態篩查機制,圍繞鞏固目標,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各種客觀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的監測,及時掌握動態變化情況,提前採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確保應納盡納、應扶盡扶、應保盡保,不漏一戶一人。
事實上,重山村採取的措施只是大方縣防止貧困戶返貧的一個縮影。為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幫扶力量鞏固脫貧成效,大方縣不斷強化“五個一批”(選派攻堅力量充實一批、壓實幫扶責任保障一批、聯系企業幫扶助力一批、農技人才服務強化一批、宣傳教育引導提升一批)幫扶力量,盡銳出戰、精准施策,繼續抓好剩余未出列貧困村和未脫貧人口的重點幫扶,構建穩定可持續脫貧長效機制,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提高脫貧質量。
大方縣雪榕公司達溪鎮食用菌基地。大方縣委宣傳部供圖
大方縣委書記佘龍表示,作為已出列的貧困縣,大方縣堅持“四個不摘”,聚焦邊緣戶、監測戶兩類人員,扎實開展“三大行動”,全面補齊“3+1”短板,全力打好精准脫貧基礎性工作、產業和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層組織建設“六個沖刺戰”,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