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追夢橋】

萬山區:一名搬遷群眾的14次搬家記

2020年04月27日09:2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安景旭在自己開的超市整理貨物。孫菁 攝
安景旭在自己開的超市整理貨物。孫菁 攝

“十三五”時期,國家致力精准扶貧,開啟了一項前無古人、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易地扶貧搬遷。

這是開時代先河的偉大創舉!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一百八十八萬人,成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

而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腳下的銅仁市,搬遷群眾就高達二十九萬余眾,其中,跨區域搬遷十二萬余人,建設安置點一百四十四個,佔全省跨區縣搬遷規模的百分之五十三,成為全省之最。

久居深山老林的貧困群眾一下子結束世世代代刀耕火種的農耕生活,拎包入住,一步搬進城市,成為了新市民。

為了做好后續工作,市委堅持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重,啟動實施了“新市民·追夢橋”工程,通過設立黨支部、群團之家,建立便民服務中心、學校、衛生服務中心、扶貧微工廠、鄉愁館、綜合超市等便捷高效的配套設施,可以說是千方百計,百計千方,想方設法讓這十二萬人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圓上小康夢。

這十二萬名群眾,他們真的融入城市了嗎,他們的心靈真的安定下來了嗎?會不會故土難離,會不會思鄉心切。

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銅仁市萬山區丹都街道的旺家花園安置點,在“參戰軍人自主創業五金百貨店”認識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參戰老兵安景緒。

令我驚詫不已的是,大我十歲的老兵安景緒,這已是他人生中的第十四次搬家。

安景緒家,位於思南縣天橋鄉南山村老屋基組,按他的話講,天橋鄉是思南縣最差的鄉,南山村是思南所有鄉(鎮)最差的村,老屋基組是思南所有村中最差的組。土地都在陡坡上,挑桶水上坡淋菜,要先挖個坑,桶才有放處。生存環境極其惡劣。而安景緒家是村裡最窮的一家。

第一次搬家

一九八二年,十九歲的安景緒選擇了入伍當兵,在者陰山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他把家就安在了部隊。他與火力連隊的戰友們住在高地上的貓耳洞“家”裡,由於地質潮濕,洞頂長期浸水,睡覺時得先用軍用毛毯包裹身體,然后外面再包上雨衣。

第二次搬家

四年后,安景緒退伍回到家徒四壁、殘破不堪的半草木房“老家”,后經人介紹,安景緒去到了雲南的冰川縣一家煤礦裡背煤,他又把家安在了礦山上的山洞裡,以谷草為床。背了兩年煤礦的安景旭,又苦又累,感覺體力不支,更看不到一點希望。

第三次搬家

這期間,安景緒認識了一位開啤酒廠的老板,聽說他是參戰老兵,就對他很關心,讓他進了啤酒廠做銷售。由於安景旭工作能力強,銷售業績突出,老板讓他負責八名銷售人員的管理工作,晚上住在用木板搭建的帳篷、用磚頭和木板搭床的“家”裡。一年后,老板因為偷稅漏稅被抓去坐牢。走投無路的安景緒再次回到了思南“老家”。

第四次搬家

在老家,安景旭受已犧牲的同鄉戰友委托,與已故戰友的女友結了婚。看到安景緒家一貧如洗、一窮二白,女方家人堅決反對。可姑娘為了不辜負烈士的遺願,毅然決然嫁給了安景緒。生怕委屈了妻子的安景緒,決心干出個人樣,於是貸款五百多元、向親戚借款三百元,包了一片地,請了員工,種了兩年的烤煙。由於土質問題,烤煙烤不出顏色,煙葉上不了等級,一夜之間,全部虧損。債主天天上門討債。

第五次搬家

白天不敢露面的安景緒,把妻子留在村裡當人質,在一個月高風黑的深夜,翻山越嶺,跑到了廣東虎門鎮,在一家餐館裡端菜、掃地,由於語言不通,餐館老板隻得讓他到廚房裡切菜,給廚師打下手。白天,安景緒一邊干活一邊悄悄地學炒菜手藝。晚上,和餐館的六名員工住在餐廳樓上的磚房“家”裡。沒有床,員工自己買床墊子鋪地上睡。雖然沒有任何家具,但比起煤洞就舒服多了,至少蚊虫少了,也不會淋雨了。安景緒在這個“家”裡一住就是兩年。

第六次搬家

一次,安景緒得知隔壁一家餐館急需廚師,他自薦去主廚幫人家炒菜,炒了一個星期,果然味道不凡,於是成為一名廚師,領起了每月六百元的廚師工資,還有了“新家”(獨立的房間),睡上了木板釘的床。兩年下來,老家所有債務全部還清,安景緒把老婆孩子全部接到了一起,一家人終於光明正大的團聚。安景緒還經常給岳父母寄錢。曾經堅決反對這門婚事的老人逢人就夸,說沒想到最窮最反對的這個女婿對他們最孝順。兩年后,由於交通改道,被偏僻的餐館生意日益清淡。拿起餐館工資,看到已沒生意可做的安景緒覺得對不起人,自己主動離開了餐館。

第七次搬家

對當地已經比較熟悉的安景緒來到了附近的一家磚廠,簽了制磚工程合同,包了一個生產車間,把他和妻子老家的寨子上特別是那些打著光腳板、鞋都穿不起的四十個弟兄一車接到了磚廠“家”裡。這四十個弟兄每個月都有兩三千元工資領,家家生活條件迅速改善。安景緒則是獨立房間,睡起了木板床,當起了包工頭。這一干,就是八年。直到現在,老家的族人都把他當做家裡人看待,對他特別好,特別親。那些苦難的日子,是這位老兵點燃了希望。

第八次搬家

八年后,所有磚廠一下子沒了生意,生產的磚一塊也賣不出去,也沒人願意再來買一塊磚,工人們各奔東西,全都走人。已經嘗到生意甜頭的安景緒買來河粉(米粉)機,以租房為家,開起了河粉店,每晚睡在用板凳搭的木板床上。雖然安景緒加工的河粉質量好,但銷路始終打不開,每個月隻能保本。他不願意偷工減料降成本,用他的話說,再窮再困難也不做違背良心的事,不丟當兵的臉。在勉強維持了兩年后,安景緒選擇關門走人。

第九次搬家

這一次,安景緒走到另一個鄉鎮的村子裡,發現這個村居然沒有菜市場,於是他到虎門批發市場把蔬菜拉到村裡搞蔬菜零售,每天淨收入有兩百。村裡借此修起了菜市場,安景緒趁熱打鐵,租了四個攤位,請了兩個工人,同時做起了糧油等雜貨生意,每天有了四五百元的收入。又在菜市樓上的雜貨間租了兩間以鐵皮封頂的磚房,算是固定的“家”。因為兩個孩子要讀書,寄讀費又是本地孩子的兩倍,一個學期的書學費就要上萬。安景緒沒有買床,而是買來床墊,一家人睡地上。由於安景緒為人厚道,做生意貨真價實,很受當地人喜歡。然而這樣的和諧生活隻有六年時間。六年后,村裡把菜市場招投標給了第三方管理,安景緒的兩間住房、四個攤位租金高漲。每年十萬余元的租金、孩子的高學費,讓安景緒的生意入不敷出,隻好拎包走人,搬到了別處求生。

第十次搬家

安景緒到了黃埔軍校附近,租房安了“家”,進了一家沙磚廠。干到第二十天時,安景緒已是身無分文,包裡連一塊錢都沒有,眼看生活就要斷頓,無奈隻得向老板申請預支兩百元工資作為生活費,老板堅決不干,安景緒隻好請當地人事局幫忙做老板工作,也無果。人事局非常同情安景緒的遭遇,由勞動監察執法大隊出面,要求磚廠老板要麼預支兩百元工資,要麼支付二十天工資。老板從沒見過這麼大陣勢的執法力度,更沒想到竟然還有被手下民工告翻的道理,驚嚇之余,也沒想再留他,而是當著勞動監察執法大隊一次性支付了二十天勞動工資兩千元。安景緒激動地說,從那以后,廣州的民工有了人事局這個依靠,再也不用擔心拿不到工資了。

第十一次搬家

離開了砂磚廠,安景緒到黃埔船廠干了兩年的起重指揮工,每月有近四千元工資,妻子也到一家餐館打工,並從洗碗工干到了台面部長。一家人租了一套三室一廳、每月租金一千二百元的套房為家,家具一應俱全,睡起了席夢思床。后由於船廠管理上的調整,不再需要勞務工人,安景緒又一次拎包走人。

第十二次搬家

安景緒到黃浦區下沙街道的百川水業送起了桶裝水,每月有六千元收入,一家人租了一套每月八百元租金的套房為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四年后,居無定所、勞累過度的安景緒因患嚴重痛風,臥床不起,所有積蓄全部用於治病,妻子也因為腰椎病無法工作,全家僅靠大兒子打零工糊口。

第十三次搬家

一病不起的安景緒從手機上關注到貴州銅仁正實施扶貧惠民系列政策,這無異於一束陽光,帶給安景緒生的希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二0一六年,他和妻子來到思南縣人民醫院住了十四天。安景緒的病不僅得到有效治療,他還享受到國家關於參戰軍人減免政策,六千元的醫療費,安景緒隻需支付一百元。已能下地走路的安景緒迎來了偉大的脫貧攻堅戰,這場戰役,這位老兵沒能參戰,而是被列為精准扶貧戶,享受到每月低保金、臨時一次性救助金、孩子讀書教育扶貧資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安景緒終於結束了浮萍一樣的四處漂泊,回到了老家。

第十四次搬家

回到老家享受到扶貧政策兜底保障的安景緒,像一個流浪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來自祖國母親的溫暖,他一頭扎進了母親的懷抱。

二0一七年九月,銅仁舉全市之力,全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被列為搬遷戶的安景緒告別“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老家,帶頭拎包入住,全家搬進了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

新房子裡電視、沙發、木床、窗帘、餐桌、碗筷,都備好了。看著眼前的一切,五十四歲的安景緒感覺就像做夢一樣。真是連做夢都沒想到啊!

他真沒想到,生命裡真正屬於自己的新“家”,是銅仁市委、市政府給他的,市委書記陳昌旭還幾次親自登門看望。他成為了銅仁市萬山區的新市民。安景緒感慨萬千,感激涕零,他流著淚給社區黨組織寫了一封感謝信。

更沒想到的是,銅仁市深入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成為新市民的他享受到了新的惠民政策。旺家花園社區的所有門面免租金三個月,三個月后每平米隻收租金三十元。

安景緒通過銀行貸款,第一個報名租了一間一百四十平米的門面,隨著貨滾貨、錢滾錢,逐漸辦成了一家小超市。在搬遷戶中,安景緒第一個開超市,又是生意最好的一家超市。他的超市可以講價,他說,都是搬遷來的群眾,誰沒有個困難的時候,隻要不虧本,少點沒關系。

感恩於心,回報於行。滿懷感激之情的安景緒為了回報社會,他在社區注冊了第一家家政服務公司,國家沒收一分注冊資金,他隻交了幾元錢的工本費。

安景緒當起了義務中介,無償為無崗位無收入、熟悉家務的家庭婦女提供靈活的就業崗位。如今,已有二十余位家庭婦女通過家政服務每個月增加了收入。他還每月免費為社區四十名保安、環衛工人提供一桶農夫山泉,被社區黨支部授予“愛心使者”。

漂泊不定的安景緒,終於安定下來了!

我這一家全靠黨和政府的救助,沒有黨的好政策,不可能有今天。

看著眼眶已經濕潤的安景緒,我問,接下來你有什麼打算嗎?

國家也不寬裕,不可能把幾代人的問題都給解決了,這個家已經是最大的禮物了。不能安於現狀,要不斷地刻苦,不斷地努力。你看現在的旺家花園條件多好,飲食、娛樂一條街,有小學、中學、幼兒園,相當於學區房,好比銅仁市最繁華的大十字、小十字。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要緊跟著時代發展。人最過不了的坎是自己,我對自己有信心。其實我們搬遷來的群眾是最有優勢和發展機會的,因為我們能吃苦,我們啥都肯干,今后賺錢的機會多著呢……安景緒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據旺家花園社區介紹,安景緒作為最老的學員報考了駕照,現在還開小貨車為搬遷群眾、社區微工廠跑運輸,他的妻子專門負責超市,他的兒子在超市隔出小間開起了理發店,一家人忙忙碌碌,生活欣欣向榮,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站在“參戰軍人自主創業五金百貨店”外,我的心裡五味雜陳。我知道,顛沛流離的安景緒一家再也不用搬家。這裡,才是他們永遠的真正的家。(譚曉紅)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