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方縣貓場鎮千畝紫蒜示范帶。姜繼森 攝 |
“千算萬算,還是種小蒜劃算!”提起種小蒜,大方縣八堡鄉新開村村民劉永琴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種一畝苞谷最多產1000斤,頂多能賣1000元,但種小蒜就不一樣了,一畝地加上人工、成本等費用也就1400元左右,淨利潤還有7000多元,種苞谷哪裡比得上嘛!”
近日,筆者在大方縣八堡鄉新開村的“590”壩區看到,地裡的小蒜長勢旺盛,來自當地群眾正在進行田間管理,村民劉永琴是該村最早種植小蒜地農戶之一,她說:“去年我家種了兩畝,收入是9000多,今年全部把剩余的土地都種了小蒜,大概有6畝多。”
“產業發展才是硬道理,近年來,我們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按照大方縣3+2+N產業發展規劃,立足壩區抓點做樣,統籌兼顧自身生產要素,大力發展小蒜產業。”八堡鄉宣傳委員肖遠:“群眾嘗到了產業帶來的甜頭,都紛紛加入到小蒜的種植行列,目前全鄉僅小蒜種植面積就達到了8000余畝。”
在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點蕎田壩,綠油油的大蒜田裡,村民們正在抽薹、分級、捆扎,忙得不亦樂乎。正在給蒜薹分級的村民李會仁說:“我種的蒜薹口感就是不一樣,辛辣、水份足。總計種了4畝大蒜,一天能抽薹60斤,按目前的市場價5元一斤計算,每天可賣300元!”
大田一側,村合作社正在給村民採摘的蒜薹過磅。“眼下,正是蒜薹採摘的關鍵期,及時採摘蒜薹,不僅能賣好價錢,而且可加快蒜頭的生長速度。這幾天參與抽薹的村民有20余人,每採摘一斤蒜薹,合作社支付1元工錢。”鼎新鄉長豐村合作社負責人周順明介紹。
在貓場鎮新民村大沖裡,綠油油的紫蒜一彎接一彎。村民楊忠顯彎著腰在紫蒜地裡扯草,他聽力不太好,但是提到紫蒜種植,他滿臉堆笑:“我家種了3畝多,再過段時間就可以買蒜薹了。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收入應該在15000元以上,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紫蒜長勢很好,即將採收蒜苔。”貓場鎮黨委書記王炳發說:“我們採用校(學校)社(合作社)的方式進行銷售,新民村的蒜薹將走進全縣中小學食堂,和貴陽的一個蔬菜銷售商取得了聯系,銷路不成問題。收了紫蒜我們立即種辣椒,規劃種植辣椒500余畝,一年至少種兩季,畝產值最少在6000元以上。”(吳貴榮)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