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圈子中,我們真的需要5000+好友嗎

李博洋 苑廣闊

2020年01月17日15:37  來源:科技日報
 

 你有多少微信好友?是否看到過標有“好友數量已達上限”的手機彈窗?

  1月上旬,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小龍在微信年度大會上介紹稱,后台數據顯示,已有近100萬人的微信好友數量直逼5000。這迫使微信將好友數量上限設置為5000。很多人感到了與張小龍一樣的憂慮——“我們誠惶誠恐,不知道它是好是壞。”

  擴大好友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對於要不要突破,突破以后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反復思考的問題。

  著名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150定律”。該定律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約是150人﹔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但是在微信裡,這已經被數十倍於學術研究結論的好友數量所打破。即便學術和現實、現實和虛擬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在虛擬網絡上,我們就真的需要5000+的好友嗎?這些數量龐大的好友帶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呢?

  或許這樣一則新聞能夠從某一個角度告訴我們答案——在近期的網購平台上,出現了一種專門針對朋友圈查屏蔽的服務,花幾塊錢購買了對方提供的小程序之后,微信用戶隻需要再花費幾分鐘,就可以看見微信通訊錄中,有哪些人屏蔽了你,有哪些人長期沒有更新朋友圈。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被查的微信好友完全不知情。

  網絡上查屏蔽服務的出現,說明有很多人屏蔽了自己的微信好友,讓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朋友圈,那麼結合前面微信考慮突破5000人的好友限制,就出現了一種互相矛盾的局面:我們一方面拼命加微信好友,另一方面,又把越來越多的人屏蔽於我們的朋友圈之外。某種意義上,這就像是一個隱喻,透露出“微信時代”所面臨的社交困局。

  現在的微信,早已不是熟人社交了。和陌生人見個面、吃個飯,大家都習慣性地加好友。但是睡一覺,第二天早晨可能就忘了自己的加的人是誰。微信社交,是一個考驗記憶力和分辨力的腦力活。

  微信是什麼?有的人會說,是聯系朋友和親人的紐帶﹔有的人會說,是對接客戶的辦公工具﹔有的人會說,是發展人脈資源的便捷通道。它是同學錄、是電話簿、是工作本……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也可以說,微信是一個成長系的社區。它是可以隨著人們的生活需求的變化而進化的。或許,騰訊要做的,就是保持微信擁有不斷改進的技術能力和統籌協調網絡與現實的能力。

  在將來甚至當下,微信怎麼變,已經不是完全由一家公司說了算,冥冥中也由用戶推動向前,用戶或隱或現的集體意志是微信官方不得不顧及的。它的每一次變動,與用戶息息相關。

  由此來看,我們真的需要5000+的微信好友嗎?翻翻我們的微信通訊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別說5000個人,一年下來我們可能也不會和超過500個微信好友說過一句話、聊過一次天,所以這樣的“好友”是需要打上一個引號的。這和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感嘆的一樣,雖然手機通訊錄裡有幾百人的號碼,但是當我們需要找人傾訴內心的苦惱、解決現實的困境的時候,能夠把電話撥過去的,其實並沒有幾個人。

  微信重新定義了“好友”,現在這個“好友”儼然有向“網友”邁進的趨勢。

  或許微信將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好友”的上限到底在哪裡呢?當有人達到了八千呢,一萬呢,十萬呢?當原本的緊密小圈子越來越大,就會稀釋掉社交粘性,微信可能就會被人們踢出生活。

  突破5000上限,或許確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但對於社交平台來說,任何一次開閘,都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洪流。因為未知,所以不安。或許這正是人們所憂慮的地方。

(責編:羅彬月(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