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來到黎平縣高屯鎮八舟村寨,已是晚秋時節,“天氣初肅”。八舟的百畝荷塘裡,紅藕飄香已遠,開始枯萎的殘葉,與今年最后的一撥新荷,正在和暖的秋陽下,默默地履行著生命自然的輪回交接﹔收割后的田壟,空曠而清寂,田園的散淡和閑適,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夠被表現而展示得淋漓盡致。八舟的秋天,八舟那深秋的寫意,單憑如此厚重的兩筆,卻無論如何都表達不出來。
這個詭秘的村落,不管是從表象上去翻閱、瀏覽,還是從深度去研讀、去剖析,給出的答案都隻能用“四季如春”四個字。
從寨子外面的土丘上俯瞰,三面青山,一灣碧水,緊緊地環抱著開闊的大壩子。大壩子的土地肯定非常肥沃,所以,智慧的村民們不肯輕易地浪費、不肯輕易地佔用壩子中的每一寸土地,而是盡量把農舍避閃到三面青山腳下延伸的斜坡上。這道大壩子,千百年來,就一直屬於那些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八舟人而茁壯生長的作物。
說到八舟的農事,就不能不言及傳統農耕文化,不能不企及越來越遠去的“稻、魚、鴨”生態稻作文化。
二
在什麼都可以粘貼“文化”標簽的現代,古老而傳統的農耕文化反倒是越來越不起眼了,而相當傳統,相當古老,相當生態的“稻、魚、鴨”稻作文化,已經不聲不響地移開了人們的視線。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應該列為大健康產業范本的優秀文化,往往被視為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如果不是八舟處於黔中高原與江南丘陵過渡帶,如果不是與外界長期的阻隔,八舟稻作文化要麼被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所替代,要麼就會讓現代農耕文明淘汰出局,這一璀璨的文化就不復成其為文化啦。
何為文化?對於這個詞條,真正做個定義還真的難以統一:拉丁語的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八舟的傳統稻作文化,當屬“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和“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八舟古老而悠久的傳統稻作文化奇跡般地承受住了現代文化的沖擊與滲透,迄今還相當完整地傳承和保護著。這種傳承、保護與厮守,為全球文化寶庫留存了不可復制和替代的寶貴財產。
在傳統稻作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上,聰明的八舟人創造性地將稻田養魚拓展為荷塘養魚。
高屯街道一位陪同的朋友介紹,為了發展八舟的高效觀光農業,八舟通過動員協調,引導農民信托土地110畝,與企業聯合經營,種植香蓮,利用荷田養魚,今年完成了110畝香蓮種植和20000多尾魚養殖,由黎平縣志全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收購。截至目前,共銷售蓮子2萬余斤,帶動100多名群眾就業。
今日八舟的農事,的確不再單一,什麼是花果滿山,黃金遍地。到八舟生態農業園區去體驗體驗就可以切身地體會到了。
一年四季,春夏有茶葉可採,楊梅,奈李可摘﹔秋冬則是油茶、山核桃、靈芝豐收的時節。隨行的朋友開心地說,這幾年,這些經濟作物的總收入達到了3000余萬元。
啊!這不是遍地黃金是什麼?
擁有生態的田鯉、有機稻米和瓜果菜蔬,自然就有了慕名前來的食客。八舟的餐飲業便由此應運而生。
幾年來,由八舟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60余萬元,改、擴建,升級了八舟河度假山庄,並通過這一龍頭帶動,培育了有特色上檔次的農家樂示范點20家,其中已挂牌4家,每年接待游客不下1萬人次。
八舟的健康食品和生態文化,招來了越來越多的追求無公害、無污染綠色食品的食客,招來了越來越多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運動的玩家和游人,同時,也當之無愧地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並迎來了建設貴州侗族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的第二個春天。
作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八舟的生態文化,就不僅僅只是獨具魅力的高端觀光旅游農業文化啦。
三
八舟最先撞入世界的視線,當數那神奇而迷人的自然風光,早在黎平侗鄉的旅游剛從酣眠中醒來的時候,八舟河景區即以喀什特地貌獨特的奇觀,位居黎平縣三大旅游開發與發展之列。
作為黎平縣境內的國家風景名勝區,“生態家園”“天然大氧吧”,八舟河景區是黎平古城的東大門,八舟河景區理所當然地但當著黎平山城的屏障和天然公園。
八舟社區恰巧處在八舟河景區的核心位置上,八舟的先民們真的是獨具慧眼,竟然老早就盯上了這一處美麗而吉祥的風水寶地,並老早就安下營扎下寨。
“三面青山一灣水”的八舟老寨子,從戰略的角度觀察,進可攻,退可守。那三面青山,其實算不上是青山,——整個八舟景區,都處在八舟河兩岸廣袤的丘陵地帶,沿岸方圓數十裡,大部分都是坡度低緩的大土丘,然而,隨東去的八舟河蜿蜒而下,夾岸是如刀劈,如斧削的絕壁懸崖,並且雜花生樹,怪石突兀,而或水天共色,亦自然分光與田園、村庄、農舍等人文景觀匯同一幅天設地就的天然畫卷,這真是天公以鬼斧神工鑄就出來的奇跡。
因了遠古的地質構造,億萬斯年的古陸海浸,形成了地質命名為“黎明海峽”的石炭系地形地貌。群山起伏的貴州高原,奇跡般地出現了一道喀斯特溶岩構成的丘陵地帶。八舟河正巧穿越這一地帶,便由此形成了今日奇鬼雋永的八舟河旖旎風光。這道氣勢雄渾的奇觀延綿幾十裡,卻起首於八舟,幾十裡水路就是以八舟冠名的。
據《黎平縣志》載:八舟古寨邊的河面上原有沙洲八個,故稱“八舟”。
八舟古寨的險要就在於那面怪石嶙峋的懸崖絕壁,那是一道天然屏障,絕壁上長滿了千年古木藤蔓,遒勁蒼翠之中,又陡然矗起一簇簇猙獰的石峰,抑或袒露出一道道斑駁的石壁,峭壁懸崖,險絕異常,足以抵敵千軍萬馬。
逼近寨門的山勢雖然沒有那麼險要,但卻森林密布,茂林修竹之間,不知潛藏著多少機關厲害,迷陣玄機。臨江一面,同樣是易守難攻,最起碼,搶渡河面時,目標最容易受到攻擊。
翻開《黎平縣志》,八舟在歷史上還真的是一個軍事屯堡: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始置八舟長官司,隸屬誠州。元復置八舟司,屬思州。明代和清代屬五開衛和黎平府。
歲月荏苒,戰爭與殺伐距八舟越去越遠,歷史留存給八舟的還是文化,是桃源仙洞般的神仙日子和平安生活。
走進八舟,三三兩兩的游客正在拍攝仙人岩奇石異景。
或許是剛剛辦過鄉村文化旅游節。寨子裡游客不多,幾位老人在潔淨的街巷裡晒太陽,聊天,微笑著讓游客拍照。
據了解,寨上的男女青壯年人人有事做,個個會賺錢,現在都去忙活去了,隻有老人在家待著哪!
整個村落確實是比較恬靜,但並不空落,並不蕭條,收割后的稻田裡,幾群土雞在悠閑自得地刨土覓食。此刻,天是空蒙的水是流光的,村落是朦朦朧朧的,但,生命的綠仍然是八舟的主宰。山壁上懸挂著的綠,是蒼莽勁翠的綠,寨前的綠,是蔥蘢墨黑的綠。這濃墨重彩的生命原色,讓八舟積澱已久的文化生命力更具蓄勢待發的奔張力、噴發力。
八舟盎然的生機,如天罡之氣在既古老又現代的村落中激蕩。
說八舟古老,近千年的歲月絕對的漫長,古老的封火牆可以作証,落成於公元1821年的吳氏宗祠可以作証。
叩開吳氏宗祠的大門,古朴的清代建筑風格令人欽羨,宗祠建筑保存完整,四周牆壁雕畫清晰。吳氏宗祠的宗旨還李再祠堂裡,“忠孝和平,耕讀傳家”﹔宗祠裡同時還立定了吳氏 “事國家、敬父母、和兄弟、守耕讀、務勤儉、訓子孫、戒斗訟、睦鄰裡、厚猶子,遵格言” 十條家訓。八舟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尊崇家訓,“忠孝和平,耕讀傳家”和“務勤儉、睦鄰裡”所受的裨益。
說八舟現代,硬化的路面,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剛鋪設好的安全飲水、8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群眾休閑納涼的涼亭,煥然一新的民居,無不充盈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氣息。單說改造好的200多戶新居,三間兩層的磚木結構房屋,絕對的寬敞明亮,絕對的新農村小別墅,應有盡有的家居擺設,也絕對的現代。剛剛崛起的電商文化,在八舟也同樣佔有重要的位置。
八舟的魅力,就在於這山美、水美、人居環境美,文化生活美,人文景觀美。
美麗的地方,無需雕琢,無需藻飾,自然渾成。八舟的民居,隨意擺設,因地制宜,契合了率意與自然。人為的修飾,蓄意的布局,反而會影響整個畫面,是敗筆。真正的八舟,隻需輕描淡寫,隻需寥寥數筆,就是一幀天然渾成的《富春山居圖》了。
八舟的奇觀,就連神仙都流連忘返,更何況是凡人。(黃沙)
來源:黔東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