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惠帝紀》記載,有一年“天下荒亂,百姓餓死”,晉惠帝司馬衷聽到后,竟問道:“何不食肉糜?”其高高在上、不恤民情,對百姓疾苦居然毫不了解,簡直達到了昏聵痴頑的地步,也難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價他:“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發生,首先要有憂民之心。憂民是為民的基礎。“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於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從白居易的“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如聞飢凍聲”,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都充分說明從政為官,一定要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民情懷。心中有民天地寬,心無百姓莫為官。黨員干部隻有始終心存百姓、情系百姓,時刻牽挂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甚至平凡事、瑣碎事,才能真正做到“萬家憂樂在心頭”。
“民者,萬世之本也。”明代張居正說:“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發生,就必須察民之苦。古人講:“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察民之苦,就要做到“深察”,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放下架子、深入群眾,堅決抵制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甚至“擺拍”“走秀”等形式主義﹔做到“細察”,謹記“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古訓,堅持“百姓利益無小事”,問寒問暖事事體察,知冷知熱處處關心﹔做到“真察”,強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意識,聽真言、察真情,吃透民情,把准民意,斷不可對阿諛之詞百聽不厭,聞逆耳之言一聽就炸。
北宋蘇轍在《上皇帝書》中說:“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意思是說,清除百姓的禍患,要像對待自己的“腹心之疾”那樣不除不快。要防止“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發生,就必須實實在在解民之憂。這就要求務必扛起一個“責”字,扛起為百姓去憂患、謀福祉的擔當,就像清朝大臣汪志伊為《勵治撮要》所作序言中提出的,一個關愛百姓的官員,應“重民生,勤民事,薄民賦,保民富,寬民力,從民便,憫民窮,恤民災,除民害,詢民瘼”,處處為百姓興利除弊﹔務必堅守一個“實”字,力戒華而不實的虛浮之氣,以察實情、謀實策為根基,以干實事、解難事為重點,以出實招、下實功為路徑,鍛造求真務實的朴素本色,把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務必追求一個“效”字,摒棄“給自己留名、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堅持“計利當計天下利”的大境界,以求實效、見成效為目標,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為人民創政績,讓百姓得實惠。
“足寒傷心,民寒傷國”﹔民之疾苦,國之要事。黨員干部必須懷憂民之情,擔為民之責,行利民之舉﹔必須悉心察民之苦,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必須全力解民之憂,憑為民之實,得百姓之心。(寒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