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為公的胸襟擔當盡責

2020年01月07日09:5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古語,為人們刻畫、描繪了美好的社會願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為萬民所共有,因而可以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天下為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寄寓著人們對治國理政的美好期盼。《六韜·文韜·文師第一》裡講:“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呂氏春秋·貴公》中亦講:“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這些思想超越時空,被反復強調和傳承,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審視、評價現實世界的理想社會藍圖與標准。

  古往今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始終縈繞在華夏子孫的心中。到了近代,亦有許多先驅從世界文明史發展角度,為實現天下大同進行苦苦探索。孫中山在《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談道:“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又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也設想出大同世界:“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堅持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己任,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其關於“人的解放”的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並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帶領人民翻身得解放、致富奔小康。無論是革命、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時刻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我們黨始終贏得人心、凝聚民心,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的根本原因。“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循天下之公,就意味著要摒棄一己之利、一己之私,不計一己之虧、一己之憾,胸懷國家、心系天下,殫精竭慮、鍥而不舍﹔要不以一己之榮辱、一己之得失定取舍,始終堅持以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為重。

  新時代,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庄嚴承諾,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天下為公”的胸襟和信念為官做事,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摒棄私心雜念,牢記初心使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李彬)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