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民族医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医药认识的不断加深和药用需求量不断增大,民族医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治中,民族医药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打开新局,推动民族医药的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强化高层次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并加大学科交叉建设,责无旁贷,且乃当务之急。”今天,笔者将跟随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院长汤洪敏,一起去探寻贵州民族大学新锐学科——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
乘势而为 民族医药独立建制
民族医药学院是2019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对原来的化学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部分专业进行资源整合后成立的。其发展沿革可追溯到学校1992年成立的化学系,2006年开设的药学专业。学院现开设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有“民族传统医药”目录外二级硕士点一个、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下有“制药工程”二级硕士点一个。现有教职工26名,在校本科生631名,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达76.47%。
民族医药学院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民族医药学院的独立建制,是学校审时度势,乘势而为,与国家中医药大发展时代契合,与地方民族医药产业积极对接的有力举措。”汤洪敏说,近年来,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中药资源品种4800余种,目前共有47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独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转化优势。2018年中药材被列入贵州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六大产业之一,全省中药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需求,这是学院的办学宗旨。”汤洪敏告诉笔者,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聚焦姓“民”姓“贵”,民族医药学院学科方向凝练为“民族药种质资源鉴定、保护与应用”“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和“贵州民族药方整编与实证”。围绕这三个方向进行民族医药产业链上游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民族医药学院召开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会。
学院目前拥有“生药学”国家民委重点在建学科1个,“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宏宇健康集团药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1个,药学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药学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依托学院,建有国家民委贵州省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物研究院。这些教学科研平台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产业痛点 推动民族医药科技创新
当我们欣喜于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和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汤洪敏认为,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还需要苦练内功。贵州民族药种质资源鉴定、保护与应用,民族药产业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则是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民族医药学院科研团队赴药用植物种植基地调研。
只有弄清题症结所在,才能找准科技支撑的发力点。汤洪敏告诉笔者,民族医药学院现有的“民族药种质资源鉴定、保护与应用”“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即是整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力量,形成合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药材产业化技术研究。
“我们正在努力做的,即依托民族医药研究院这个校级科研平台,在贵州珍稀特色优势中药材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加工储藏等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大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研究,实现药材新功能及产品开发;与企业联合研制中药材的药食两用、废弃物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汤洪敏说。
民族医药学院举行“民族医药与感染防治”学术报告会。
另一方面,学科研究领域之一的“贵州民族药方整编与实证”,通过对民族民间药方的整编,进行民族民间医药文化的保存,进而开展其自然科学属性研究,强化对民族民间医药文化的“非遗”保护。
近五年间,民族医药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6项,贵州省科技厅重点支持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20余篇。在研国家级项目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25%。
民族医药学院学生开展药用植物种植实践活动。
“当前,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民族医药学院还是一个新兴学院。只有我们切实为企业提供价值服务,才会赢得企业的青睐与社会支持。”
汤洪敏给笔者举了个例子。2020年8月,贵州迈奇农科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在安顺市平坝区种植的白芨出现病虫害和生长迟缓,并遭遇冰雹袭击,导致大面积病害发生造成严重减产。企业购买了相关保险,却苦于找不到研究数据做支撑证明,无法获得赔偿。企业相关负责人追寻到民族医药学院,希望得到帮助。学院立即组建调查小组,派团队相关专家赴种植现场,通过拉方取样和实验室鉴定等手段进行诊断和鉴定。数据结果显示,因冰雹砸伤白芨,病原菌更容易通过伤口侵染白芨植株,从而引起大面积病害造成减产,同时,损伤的植株光合作用降低,同样导致减产。这一有力鉴定,为企业挽回损失10万余元。此后,该企业主动提出,要与民族医药学院建立深度合作,并为学院挂牌成为学院学生实习和实训基地。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申报。
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 培养学生“三种能力”
“切实的学科定位不仅助推研究成果产出,也反哺教学提升。”汤洪敏说,学院教师在教学中,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大了实习实践培养的权重,着重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依托民族医药学院实验中心,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
民族医药学院学生参加2019年贵州省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采访过程中,汤洪敏接通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关切地询问她“民族药用植物培育温室”的建设情况。校长的关心让汤洪敏既感动又紧张:“我们必须催促相关部门抓紧,错过这个播种的春天,又得等一年。”
汤洪敏告诉笔者,“民族药用植物培育温室”是一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成后可满足学院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也将为学院师生提供引种、种植和收集整理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药用植物的科研、科普平台。
民族医药学院协商参加贵阳市国家高新区创客联计划之创新创业大赛。
“到企业中去,到高校里来”,汤洪敏说,根据学院“用得上、转化快”的“塔身学科”定位,培养适应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民族医药学院已在贵州迈奇农科种植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宏宇药业有限公司、贵州科福丽康只要有限公司、贵州云药堂制药有限公司等近10家制药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良好的教学氛围赋予了民族医药学院学子“自主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创新”的良好学风和锐气。在2020年第六届贵州民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民族医药学院学子获得银奖2项、铜奖2项,优秀奖6项;省级优秀奖1项。在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中,获国家级立项11项,省级10项的佳绩。仅2020年,学院就有8名学生考上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近10%。
民族医药学院学生面向学校师生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宣讲。
让汤洪敏感动的是,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子曾艳荣,目前为药理学在读博士,预计2021年6月如期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已有省内外多家单位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然而,曾艳荣却主动向汤洪敏表示,更愿意回到母校,到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这是学子的赤诚情怀,也是对民族医药学院的信任和肯定。”汤洪敏动情地说。
2021年3月,民族医药学院药学专业成功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这为学院“十四五”发展迎来开门红;此外,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申报已进入最后阶段。
目前,在国家大力进行新农科、新工科建设时期,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汤洪敏表示,民族医药学院将加强与大数据、民族学、体健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在民族医药与大健康、民族药物高效提取、民族医药文化数据库、民族医药靶向制剂、民族植物学和民族药理学等方面探索研究。
“我们要让热爱民族医药的年轻学子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茁壮成长,为领军人才和优秀骨干人才搭建舞台、凝聚力量。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为弘扬民族医药,推动民族医药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汤洪敏说。(文 /任洁、王东南、何春 视频/耿芳雪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