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产业给力 振兴可期

黄娴

2021年03月12日14:4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盛丰农业生态园里,菌田里的羊肚菌陆续成熟,一个个撑开了小伞的羊肚菌色泽诱人。工人们忙着采摘、搬运、分选、打包,一派繁忙景象。“鲜羊肚菌每斤可卖到上百元,还供不应求,干活都有劲儿。”工人闵胜兰露出满意的微笑。

锦屏县隆里乡盛丰农业生态园里长势良好的羊肚菌。

这里,只是锦屏县产业繁荣景象的一隅。 近年来,锦屏县依托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以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深挖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已初步形成铁皮石斛产业、鹅产业、油茶产业、木材加工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实现经济裂变式发展。

2020年,锦屏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77元、10318元,县域经济发展欣欣向荣。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表示:“发展产业是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源头活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锦屏县将做足产业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

盘活已有资源,对林地“吃干榨净”

行走锦屏,目之所及,杉木成林。在林区,林下产业渐次铺开。林下种植的淫羊藿、白芨等中药材正萌发吐绿;林中,杉树上仿野生种植的石斛枝条摇曳生姿。

素有“杉木之乡”美誉的锦屏县,森林覆盖率达72.18%,人均林地面积7.65亩。过去,锦屏县是典型的“木头财政”,每年各种林业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0%以上。随着生态保护以及市场需求变化,传统林业增收越来越难。不能守着“金饭碗”饿饭,盘活林地资源,锦屏林产业寻求突围。

立足林业资源实际,围绕“石斛森林、仙草养生”发展定位,按照“林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联动”全产业发展思路,以做活林区为抓手,该县决定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2019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县里引进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铁皮石斛项目,依靠其先进的石斛生产加工技术,在铁皮石斛产业上发力。

锦屏县林业局局长陶通照算过一笔账:“一亩杉木平均一年只有300元收益,卖木材既不挣钱又破坏生态环境。现在利用杉木种植铁皮石斛一亩产值可达上万元,群众还可以通过租金、务工和分红等方式共享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锦屏县三江镇菜园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民采摘石斛花。

因地制宜,发展迅速。仅一年时间,全县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就从从零增至1.27万亩规模,提供上千个务工岗位。“十四五”期间计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锦屏县铜鼓—大同万亩林下综合产业示范基地,村民杨金菊笑着说:“在这里一天能挣120块钱,比种庄稼强多了。”

仅仅搞种植还不够,当地围绕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石斛花茶、石斛粉等产品精深加工。在贵州铁枫堂生态石斛有限公司,饮料、化妆品、食品等各种石斛产品琳琅满目,公司总经理林章茂说,产品形态多样,销路完全没有问题。

“关键是要念好‘山’字经,写活‘林’文章。”锦屏县委副书记唐鋆赟介绍,近年来锦屏县探索林上发展养蜂、林中种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精深加工的“五林经济”模式,借“林”发力,打造林业立体化发展。

2020年,锦屏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以上,依靠产业实现“三变”分红1700余万元,7万余名贫困人口共享生态和经济效益红利。

挖掘发展潜力,“鹅产业”风生水起

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羽毛球生产基地,机器轰鸣,洗毛、烘毛、晒毛、分类、植毛……38道生产工序完成后,一个崭新的羽毛球出炉。

2017年锦屏县引入全球知名的羽毛球生产企业南京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用小小羽毛球撬动大产业,将鹅产业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产业,围绕鹅的产业链规划和建设全面铺开。

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胡兵介绍,羽毛球相关产业链完全适合锦屏,产业链上游需要羽毛,可发展养鹅产业,中游加工生产羽毛球,下游还可发展羽毛球体育赛事。

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县里看来,围绕小小的鹅毛,大有文章可做。一产涉及种鹅饲养、种蛋孵化、种苗育雏、商品鹅饲养;二产涉及商品鹅销售、商品鹅屠宰加工及白条鹅包装冷冻物流销售、饲料加工、羽毛球加工、羽绒服饰品加工等;三产涉及鹅肉食材消费、体育赛事及休闲康养活动等产业链。

在铜鼓镇水冲村马台万羽生态鹅综合养殖示范基地,上万羽白色种鹅“引吭高歌”,村民忙着投食;在锦屏经济开发区,除了亚狮龙公司,锦屏县还从江苏连云港引进知名鹅加工企业成立贵鹅食品公司;已建成商品鹅屠宰场、1.8万立方米冷冻物流仓储。

锦屏县新化乡贵丰牧业鹅养殖基地,员工在放养种鹅。

小羽毛托起大产业,锦屏县以“鹅”为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体系,惠及当地群众。目前,全县15个乡镇几乎乡乡养鹅,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保底回收、贷款贴息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鹅产业链。73岁的罗国秋是锦屏县兴隆鹅苗孵化基地的养鹅工人,“在这里工作的同时,也在学技术,以后可以回去自己发展。”

目前,全县实现年养鹅200万羽,年产值1.2亿元;羽毛球年产达到360万打,年产值达2.88亿元,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

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有文化、有美景,吃住方便,隆里古城下次还要再来。”周末前来旅游的贵阳游客李国明发出感慨。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城堡锦屏县隆里古城,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屏县隆里古镇美景。

自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隆里古城虽然拥有诸多金字招牌,但是由于旅游业态单一,缺乏体验游项目,餐饮住宿不便,多年来不温不火,游客寥寥。

“破解隆里古城旅游难题,势必要在丰富古城的旅游业态方面做文章。”锦屏县政协二级调研员龙立俊一语道破。为此,2019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古城旁边建立盛丰农业生态园。2020年6月,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生态园开业,由蔬菜生产大棚、生态餐厅、现代农业科普展示馆等构成,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采摘乐趣和进行农业科普等。

“生态园集种植、采摘、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与古城一道,走农文旅一体化的发展新路。”生态园负责人张华介绍,除此之外,当地还引导古城居民利用“门第文化”发展起25家特色民宿;通过举办过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往参观,更吸引了电视剧《遵义会议》、电影《灵魂的温度》等多个影视剧摄制组在此拍摄,旅游业态逐步丰富。

一业兴,百业旺。锦屏县陆续推出铜鼓万亩石斛产业园—隆里现代农业园—隆里古城—春蕾林场森林康养—龙池多彩田园—国家级三江水利工程风景区—青山界风景区—彦洞沿线侗族九寨等山地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大花园、大果园”项目,成功举办了锦屏石斛花节、羽毛球赛事等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县旅游总收入从“十二五”末的11.35亿元增加到2020年19.62亿元,为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青山似锦,水秀如屏。清水江畔的锦屏县,产业由原来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由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由“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的转变、由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转变。

统计显示,锦屏县一二三产增加值从2014年4.7亿元、10.69亿元、14.94亿元分别增加到2020年10.92亿元、24.25亿元、25.38亿元,杉乡巨变,未来可期。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