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聚焦“四区”助推“四化”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2021年02月04日20:2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水捞坝区蔬菜基地。
水捞坝区蔬菜基地。

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四轮驱动”。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要求,立足本县实际,荔波聚焦“四区”联动,大力推动四个“轮子”转起来。

聚焦“园区”平台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

要把握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平台支撑至关重要。以园区为平台支撑,聚焦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夯实工业“主阵地”基础,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在位于荔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绿色轻工园)的2.5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园区项目点上,数台施工机械“隆隆”作业,工人们正忙碌进行着毛石混凝土挡土墙支模施工。据该项目监理人员常昌汉介绍,按照园区布局,项目选址于此进行建设,自2020年11月开工以来,目前进行的是一期场平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49493.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865.49平方米。建成后,将有现代智能化粮仓4栋等,总库容2.5万吨,预计到2022年11月左右完工。

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主阵地,这是荔波县推进园区布局建设的一个生动场景。

荔波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姚杏莉表示,下一步,荔波园区产业空间规划布局为“一园六片区”,以园区聚集动能为引领,把园区建成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围绕农特产品、旅游商品深加工等,形成产加销建链、上下游拓链、多链条并进的绿色工业生态体系,走旅游、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产城结合、绿色发展和园区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聚焦“城区”核心引领,推动新型城镇化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牵住县城“城区”这个牛鼻子是关键。

老荔波的市井巷陌、街坊里舍,是这座县城的乡愁记忆。修复打造老荔波项目成为荔波人民的期盼。

而去年,老荔波项目与中冶交通建设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更加速了项目的进展。项目将整合樟江滨江景观、乡土乡俗、老荔波文化古城文化遗址等优势资源,通过以荔波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为主线,打造荔波县城区文旅品牌,塑造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一座县城产城景融合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老荔波片区是县城的过去,时来新区是县城的现在,伴随同城化发展,智慧谷、玉朝片区则将是荔波未来。城区外延在不断扩大,城市内涵在不断提升。找准定位,以人为本,做大做强城区,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城区聚集,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聚焦“城区”核心引领,推动新型城镇化。下一步,荔波将立足“过去、现在、未来”分布理念,高标准推进朝阳高铁小镇建设,全力打造东部新区、南部新城,加快玉朝同城化步伐。抢抓国家和省启动创建特色小镇契机,以玉朝同城化区域为核心,以甲良、小七孔、佳荣、茂兰、瑶山、黎明关为支撑,以行政村为基础,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绿色小镇,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有机联系的城乡发展格局。

聚焦“坝区”重点带动,推动农业现代化

玉屏街道水捞坝区,坐落在青山下,绿水旁。坝上,60余个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内,番茄、辣椒等早春蔬菜生长得郁郁葱葱,工人们在大棚、田间忙碌着。

水捞村村民韦新水家4亩土地流转进了基地,不仅有租金拿,基地务工还有工资领,她高兴地说:“过去不敢想,想赚钱只能往外跑。有了基地后,打工只要几分钟,照顾家里更方便了。”家门口的蔬菜基地,让许多像韦新水一样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据基地技术管理人员杨荣志介绍,项目占地700多亩,基地建成标准化的全自动温控育苗大棚1个、半自动温室大棚60余个。现在,已完成春季蔬菜育苗160万株,并已基本完成移栽定植。蔬菜是订单种植模式,主要销往广东、四川、湖南以及贵州本省。长期用工在30-50人左右,基本都是周边的村民,通过基地示范种植,带动当地百姓发展蔬菜产业。

基地入选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并获得广州对口帮扶资金帮扶。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亩产值预估8000元以上。这也是荔波聚焦“坝区”重点带动、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新成效。

荔波将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1+5+N”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桑蚕、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生态特色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与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行动,坚持以坝区为重点,把坝子、山地、坡地等串联起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载体,打造一批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优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

聚焦“景区”禀赋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化

荔波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和旅游。而“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在小七孔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的办公楼里,这里新设立“导游工匠工作室”。“导游”+“工匠”概念的创新结合,则是小七孔景区不断提升高质量软服务的一个全新表达和实践。

导游工作室副经理瞿素素表示,我们的导游工匠工作室是于2020年12月初创建的,初衷是为了弘扬工匠精神,讲好荔波故事,发出荔波好声音。目前,工作室已基本组建起来,从全国各地招聘进来9名金牌导游。

来自贵州省安顺的美丽姑娘方庆正是其中的一名金牌导游,她认为,景区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非常好,刚好也与她所学旅游管理专业挂钩,从事导游服务工作,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更要用心去服务,让游客游得舒心。

创新,始终是荔波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荔波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小七孔景区一直不断创新优质服务,在品牌打造、市场运营、服务管理等下功夫,示范带动全域各大景区,推动打造贵州旅游龙头服务标杆管理样板,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景区”禀赋优势变为发展胜势,推动旅游产业化?荔波将继续发挥“世界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作用,全面提升“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国际旅游品牌形象,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高质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树立全省综合旅游的示范标杆。分类抓好景区提质升级,加快推进A级景区创建。有效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林、康养、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效融合,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文/图 蒙莎莎 方春梅)

(责编:吴锋、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