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荔波33年来,充分发挥林业行业和资源特色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扶贫措施,助力林业科技走向荔波的田间地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提产:服务到家“结亲戚”
“今年收了80000斤,比去年可多了10000多斤。”走进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村民田庆林家100多亩的板栗园,一棵棵板栗树绿意盎然,枝条疏密得当。
为何今年产量凭空多出10000多斤呢?田庆林介绍说,这得感谢国家林草局给我们介绍技术专家帮了大忙。田庆林从2003年就开始种板栗,但是长久以来,不懂技术,疏于管理,广种薄收,让他十分发愁。今年初,国家林草局挂职帮扶干部唐伟和姚甲宝实地调研后,了解林农的苦衷后,帮助引进北京林业大学郭素娟教授板栗提质增效项目,介绍板栗种植专家到村里上门传授经验指导:“人家技术就是先进,专家和我们山上同吃住几天,手把手教我们剪枝、杀虫防治等技术,非常实用。管理好了,产量就上来了。”
八烂村的土地肥沃,种出的板栗品质好,但是因为品种不统一,市场上不占优势。田庆林家的板栗园也面临这种问题,姚甲宝结合当地的条件,建议田庆林示范带动种植新的品种迁西板栗,还帮他申请到了300株的板栗苗。田庆林很积极,苗已经种到土里了,打算等到来年1、2月份直接嫁接到树上去。而对于发展新品种的嫁接技术,专家也是倾囊相助。和“土办法”比,专家教授的先进嫁接技术让田庆林打心底佩服:“以前没见过这种嫁接法,真的大开眼界。我们土办法是剪枝栽在树桩上,10公分的树顶多嫁接2个芽结,而且嫁接后要几年后才有收成。新办法是苗直接嫁接到树丫上,同样的树可嫁接10个芽结左右,而且一次成型,当年嫁接当年挂果。”已与专家互加微信好友的田庆林表示,和专家已相处成了“亲戚”,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在线请教。有了专家的助力,他对于发展新品种更加信心满满:“迁西板栗市场卖价好,要是这次试种成功,我打算把老品种全部替换完。”
多年来,国家林草局派来的专家团在荔波认下了许多像田庆林这样的果农“亲戚”,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技术培训等多环节给予其技术支持。国家林草局扎实做好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着力帮助荔波提升林农的科学素质和从业技能,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不断为荔波发展输送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注入发展动力,让荔波林农能有“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科学技术成果。
科技助产:提质增效“解民困”
小七孔镇觉巩村油茶种植大户龙朝清也是林草科技扶贫的受益者。龙朝清是小七孔镇本地人,承包了约3000亩的山坡用于发展油茶。一直怀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在外地挣了钱后回乡创业发展油茶种植,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基地每年的务工费用支出近150万元。同时,项目还链接到贫困户,挂果期后,贫困户还能领到当年利润20%的分红。
曾经的黄沙地,连包谷都种不出,龙朝清通过到各地考察、参加培训等,摸索出了在黄沙地种植油茶的办法,从油茶种植的“门外汉”不断累积经验成长为了“土专家”。眼下,已是发展油茶种植的第六个年头,去年开始小部分挂果,但挂果面积不大,情况不太理想,这让他有点着急。
“今年五月份,基地来了科技服务团专家,指出茶园管理的一些问题,学到很多。”为了帮助龙朝清的茶园发展更好,国家林草局多次组织专家团队直接到基地上进行服务培训,还帮助他申请了350亩的油茶提质改造示范基地项目,每亩投资1000元,包括除草、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及技术指导等。“这个山以前全是黄沙地,包谷都种不成,这几年的茶山开始结果了,我对这个产业很有信心。国家林草局也十分关心,不仅派专家送技术,还帮我争取到项目。要再加把劲好好干,把这片油茶基地做成标杆,让我们的地产出更多果,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荔波现有油茶面积4.3万余亩,占黔南州四成,多处于中幼林阶段。国家林草局积极支持推动荔波发展油茶产业,帮助制定《荔波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通过抓好现有油茶林提质增效、示范带动油茶种植规模扩大、引进油茶加工企业等,全力推动全县油茶产业发展。
科技兴产:牵线搭桥“引凤来”
多年来,国家林草局帮扶荔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双赢产业,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积极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林业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
“把田地流转给公司种百香果,自己再到基地务工,一年的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太吉村村民潘四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比种田好多了,还方便照顾家里。”
荔波县年平均温度18℃左右,无霜期达271至356天,非常适宜水果种植。2018年来,经国家林草局牵线搭桥,贵州柏柱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荔波,将福建的黄金百香果带到了潘四妹所在的太吉村试种,大获成功。当年种植、当年挂果的黄金百香果,一年带动太吉村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左右。
“落地开花”的黄金百香果,成为产业扶贫中的“新星”。引进产业兴在家门口,百香果里淘“黄金”,荔波县黄金百香果种植面积达到7200余亩,预计年产量5200吨,年产值3500万元,辐射带动1100户4300人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玉屏街道、佳荣镇等多个乡镇,走进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铁皮石斛基地,看到苗情好、长势喜人。依托荔波生态环境以及优越的自然优势,发展仿野生种植产业,树上种植铁皮石斛,不占耕地又环保,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根根壮实的石斛条,被村民亲切称为脱贫致富的“绿金条”。经过3年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企业共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专业种植合作社12家,全县林下仿野生种植石斛已达5100亩,受益覆盖农户1859户,其中贫困户1068户,年产量69吨,年产值达8100万元,初步形成了原种扩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农户受益连接方式主要有自主种植经营、林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今年再新增种植5000亩,并在兰鼎山森林公园内集中连片种植打造“荔波万亩仙草原”,使之建成全国最大的活树附生铁皮石斛生产基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实现长期脱贫、永久脱贫才是目的。国家林草局还通过项目吸引专家到荔波助脱贫,2020年,在国家林草局的支持下,有12个项目将落地荔波,在铁皮石斛、金柑、油茶、竹子、板栗、海棠等方面开展亟需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展“推广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一批示范样板、选派一批扶贫专家、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和构建一批服务平台”的“六个一”扶贫行动,推动荔波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文/图 蒙莎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