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拉片村:“3335”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0年12月18日14:5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拉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架构。
拉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架构。

近年来,荔波县拉片村结合村情实际注册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核定资源资产972.35万元,通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争资金、做文章、找出路,创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盘活“三资”,做活“五变”),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探索“党建+旅游+文化扶贫”的发展模式,“村社合一”工作得到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迅猛发展,年收入突破10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有启示意义的新路子。

用活“三人”配强人才队伍

精挑“当家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精挑“当家人”,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群众举荐,经法定程序把一批“懂产业、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选入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当家人”,着力提升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业务能力水平,拉片村党支部书记(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经理均为组织选派的产业发展以及项目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青年干部。配强“驻村人”。依托村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县、乡两级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员,从县人大选派熟悉拉片村情和瑶族文化的科级领导作为脱贫攻坚队长,从县文旅局选派12名干部作为驻村队员,帮助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理清发展思路,谋定发展布局。育强“带头人”。搭建扶贫车间、创业地基等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村知识青年、农民工及乡贤人士返乡创业带富。采取“村合作社+协会”的传帮带以及组织实训等方式,培育陀螺协会、服饰协会、斗鸟协会、扶贫车间、种养殖能手等创业带富人员共40余名。

健全“三制”规范运营管理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优配强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依法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总经理,不断规范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合作社纯利润的5%作为村两委及合作社管理人员绩效奖金,剩余部分70%用于股东分红,2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滚动发展资金),5%作为村集体公益事业基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发展成效直接同村支两委、经营管理人员、社员的利益挂钩,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和独立财务管理,聘请专业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同时合作社监事会、村委监督委员会、民生监督员加强对合作社运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定期将各项经济往来、费用开支、资产负债、债权债务、财务计划、承包合同、分配方案等向社员进行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保障社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盘活“三资”激活发展动能

盘活优势资源。依托瑶山独特的白裤瑶民族文化资源,采取民族文化资源入股和劳务输出方式,组织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务工,从事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农家场景展示、保洁、安保等工作,在丰富瑶山古寨旅游业态、规范景区运营的同时,又能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瑶山古寨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的10%(约10万元)分红给合作社。通过劳务派遣140名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工作,合作社年收入约5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的村办公房、空置商铺、产业基地、集体土地等集体资产进行盘活,通过资产入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余万元。盘活扶持资金。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和争取项目资金,统筹扶持资金928万余元,采取资金入股分红模式,扶持带富能人和产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做大旅游产业和民族旅游商品开发,在夯实旅游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通过资金入股分红收益69万余元。

做活“五变”引领多元发展

村落变景区。以民族文化为重点,村“两委”及合作社向上积极对接、向下靠前服务,配合瑶山古寨景区提质扩容项目实施,对拉片古寨传统村落风貌进行修复和提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传统村落改造升级为旅游景区,2020年5月成功将瑶山古寨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拉片村主导产业。技艺变技能。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非遗文化培训,做好瑶族非遗文化传承,同时创建扶贫车间、陀螺协会、服饰协会等平台,畅通民族手工艺品产销对接,使群众技艺变技能,扩宽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合作社+协会+群众”模式,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直接解决群众就业130人。民房变客房。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将13栋农户老旧楼房流转改造成民俗客栈,让13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 ”。群众变演员。围绕瑶族文化和旅游景区开发,打造瑶族文化写生基地,吸引高校艺术师生及绘画爱好者采风写生,与7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80余批次师生2万余人到村里写生,直接提供稳定就业18人,30余名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农家场景工作,组建瑶族文艺表演队3支80余人在景区进行民族实景演绎,聘用瑶族群众担任模特3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产品变商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商品,引导和激励群众从事农特产品、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创意手工艺品开发,450余户600余名群众在景区、扶贫车间、写生部落发展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加工和销售,推动农家产品变商品,满足游客需求,实现增收致富。(文/图 李宣博)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