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色大地上书写丰收答卷

2020年12月17日18:1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省红花岗区深溪镇的店子坝区, 村民在种植莲藕,发展“莲藕+鱼”产业。游右海 摄
贵州省红花岗区深溪镇的店子坝区, 村民在种植莲藕,发展“莲藕+鱼”产业。游右海 摄

红花绽放黔北大地,黔北红花岗农丰业茂。

这五年,在脱贫攻坚声声号角中,红花岗农业一年更比一年丰,2019年农业总产值58.08亿元,比2016年增长17.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20年达到17665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2%。

这五年,站在红花岗区希望的田野上眺望,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型”现代农业在田间地头蓬勃发展,菜园、果园、乐园“三园”农业经济于青山绿水间孕育壮大。

这五年,红花岗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坚持“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思路,突破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两大瓶颈,不断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迈上新台阶。

“菜篮子”满起来

民以食为天。红花岗区找准农业发展定位,以“四型”农业为抓手,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十三五”期间,红花岗区坚持藏粮于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年均10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3.6万吨,蔬菜年均产量15万吨,确保城乡居民饭碗端得牢、装得满。

生态畜牧业稳步发展,城乡市场“肉铺子”品种多样。五年来,全区年平均生猪出栏11.74万头,家禽出栏88.97万只。2019年,全区肉类总产量9244.63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7483.51吨。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菜篮子”品类愈加丰富。2019年,牛奶产量1467.24吨,禽蛋产量6541.07吨,水产品产量1570吨。

“钱袋子”鼓起来

“菜篮子”连着农民的“钱袋子”。

红花岗区紧紧抓住农村产业革命这个“牛鼻子”,用好坝区建设这个“药引子”,把坝区培育成现代化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截止目前,全区建成500亩以上坝区九个,坝区总耕地面积20467.9亩,涉及4个镇18个村,农户10275户38153人,带动54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五年来,红花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221元,预计增长至2020年的17665元,年均增长速度9.42%。全区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小汽车18.8辆,摩托车、电瓶车72.9辆,淋浴热水器42.5台,空调20.5台,电冰箱75.1台,彩色电视机102.6台,手机243.1部,高档消费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越来越便利。

农村产业兴旺发达,关系着贫困群众的脱贫大计。2019年,红花岗区农村3052户1068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红色老区彻底撕下绝对贫困标签。

“龙头”舞起来

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十三五”期间,红花岗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培养种养殖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成深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金海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等农业园区。

五年来,红花岗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8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12个;42个村建立股份经济联合社,资产总额23.27亿元,社员15万人;培育家庭农场36家,实现总收入1524万元,带动农户18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20人。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期间,红花岗区33家企业、合作社通过“三品一标”产地认证,累计认证面积13.4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共计有28个。其中,种植类无公害农产品23个,养殖类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美丽乡村建起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红色大地缓缓展开。

“十三五”期间,红花岗区以村庄规划覆盖、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改厕改圈、“空心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6项工程为整治重点,启动“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设工作。2019年完成269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及16座村级公共厕所建设。截止目前,该区乡镇和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治达到100%,全区农村初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长效保洁机制。

拥有“俏皮囊”,也得注“灵魂”。红花岗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步走,让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不仅实现物质上的富有,更要让群众在精神“富起来”,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三五”以来,红花岗区96.6%的乡镇建设了图书馆、文化站,59.4%的乡镇建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46%的村建有体育健身场所,13.5%的乡镇有体育场馆。同时,36.7%的村建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期待,红花岗下一个五年,乡村振兴迎来花繁叶茂。(文/秦波 陈淑兰)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