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行人稀少。正值饭点,位于安顺经开区西航路双阳新区对面的贵飞饺子馆,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抬眼望去,三五成群的食客坐在饺子馆,有的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有的和朋友喝着小酒聊天。
和面、擀皮、调馅儿、包饺子……在大厅中央的明档厨房,隔着敞亮的玻璃窗,穿着白色厨师服的领班马丽,带着3位厨师正在里面手脚麻利地包饺子,一套工序下来,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就摆在了案板上。
“擀的饺子皮劲道十足,秘制的饺子馅咸淡相宜。”马丽一边包饺子一边说,饺子馆的所有食材都是当天清晨送来,饺子馅用的是新鲜的荤素食材调制,饺子皮采用专门的高筋面粉制作。一盘盘饺子端上桌,客人吃了都说好。
明档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在食客注视下。店面里的食客远近都有,主要以附近贵飞公司职工居多。正在吃饺子的陕西小伙拜小辉,大学毕业就应聘到贵飞公司,来到安顺工作这几年,一有空就到贵飞饺子馆吃饺子。“这里的饺子有北方家乡的味道,品种多,皮薄、馅鲜、汁浓,我爱吃。”拜小辉津津有味吃着饺子说,饺子价格也很实惠。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年轻人眼里家乡的味道。对老年人而言,这味道里还有绵延几十年、横亘几千公里的乡愁。贵飞公司退休职工巴文多老人,今年84岁,隔三岔五就要吃一顿贵飞饺子,品尝美味的同时,慰藉一番乡愁。
巴文多老人是第一代三线建设者,1966年,从辽宁沈阳来到安顺,见证三线建设峥嵘岁月。“刚到安顺时,住窝棚,条件很艰苦。过去,过年都吃不上一顿饺子,现在日子好了,天天能吃饺子。这说明国家富强,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乡音未改的巴文多老人笑着说,“这饺子的味道,和我母亲包的一个味儿,总能让我回想起家乡的生活。”
巴文多老人的乡愁,让贵飞饺子馆经理刘颖感同身受。刘颖是三线子弟,祖辈、父辈们的故事从小耳熟能详,在她看来,贵飞饺子馆的存在,可以让很多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留住乡愁,也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东北饺子。
“我曾经在贵飞公司系统内多家工厂当过一线工人,后调至双阳宾馆,从服务员一步步走向管理岗位。”刘颖回忆说,接手贵飞饺子馆管理工作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留住乡愁的同时入乡随俗。
刘颖介绍,贵飞饺子馆前身是贵飞公司开办的一家家常菜馆,生意不温不火,2015年,提档升级改成饺子馆,主打东北饺子之后人气一直很旺。正式开业前,贵飞饺子馆还曾派人前往沈阳,向当地知名的餐饮品牌老边饺子取经。
“已有190多年历史的老边饺子久负盛名,师承老边饺子的贵飞饺子馆,目前推出的一系列饺子颇具东北特色,荤素自选,馅料丰富,手工制作,销量好,回头客特别多。”刘颖说,不仅有韭菜猪肉馅、白菜猪肉馅、猪肉芹菜、翡翠牛肉、素三鲜等常见种类,还有一道自创的“多彩贵飞饺子”,由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饺子搭配而成,分别用火龙果、南瓜、菠汁、墨鱼榨汁后和面擀制饺子皮。自去年推出以来,反响不错,不少食客进店就点名要尝尝这道饺子。
不仅东北味十足,还有海鲜、凉菜、热菜、蔬菜、铁板烧、汤类、盖饭、炒饭等,食客可以在这里尽享各种美味。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店还融入安顺本地饮食习惯,准备不少安顺特色菜。
一个小小的饺子馆也能感受时代的“忆”与“易”。当年三线建设者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乡愁是挥之不去的牵挂和回忆,这是“忆”;老一辈三线人和他们的后代,早已扎根贵州,变成地地道道的贵州人,这是“易”。“忆”与“易”之间,有大时代的小故事。
每天,在贵飞饺子馆里,阵阵热气升腾。饺子这一北方人偏爱的人间风味,如今,在贵州安顺扎下根来,成为安顺饮食文化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管哪里人,来了都是贵州人。”虽然说着一口东北话,但在安顺出生长大的刘颖说,全家早已融入安顺,现在都是地地道道的安顺人,爱吃饺子,也爱吃寡蛋、卤粉、小锅凉粉和油炸粑稀饭等安顺美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姜雨熙 牟元媛)